人工智能 就在身边

0

前言

2017年人工智能被评为年度十大流行语,AI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终于走近大众。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会有越来越多颠覆性的改变发生,我们将真正进入一个人机与共的时代。

看点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  人工智能程序

TOOL PRODUCT  工具型产品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SYMBOL  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关键句

广义的人工智能在短期内比较难实现,主要局限在于数据量的积累不够,以及底层技术发展没有达到广义需求的层次,因此还做不出广义的人工智能的产品,来大范围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未来值得期待的是,当这些智能设备一旦学会你的行为习惯之后,就会更准确更智能去匹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从而衍生出更丰富且便利的服务。

中国机甲大熊猫


美国机甲白头海雕


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智能产品,有的名副其实,有的仅是打着AI的名号。一款人工智能产品的背后是跨专业团队的协作配合,有技术的攻关,更有设计需求的挖掘。如何从用户角度出发,将技术与需求更好的融合,才是设计师应该关注的。

多年来,吕忠园一直专注于智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设计。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连续创业,主导完成设计项目二百余项,设计作品多次获得红点奖、IF奖,红星奖等国内外奖项。

从去年开始,他就在筹划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工作,希望通过平台的资源共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意设计的协作发展。在他看来,技术的落地离不开设计创新的支持。此外他还在孵化自己的文创品牌,希望可以改变目前文创行业的同质化现象。

导医机器人

机甲毛驴

酒店自助机器人

摩拜智能停车牌


【《设计》/吕忠园

《设计》:谈谈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状况?

吕忠园:现在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概念更多来自于电影、小说,但那种情况离现实的距离还比较遥远。目前对人类有影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一个狭义的人工智能领域,比如说工厂里面的装配机器人,这些都是相对成熟的应用。广义的人工智能在短期内比较难实现,主要局限在于数据量的积累不够,以及底层技术发展没有达到广义需求的层次,因此还做不出广义的人工智能的产品,来大范围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设计》:未来人工智能有哪些发展方向?

吕忠园:狭义的人工智能主要指单一工种的、有规律的重复劳动,还有一种是单一计算场景的工作。我认为在短期内,即3到5年之内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语音智能识别,我们会慢慢和机器有一个顺畅的对话。比如Siri、亚马逊的Echo音箱,虽然还属于比较初级的语音对话,但这些会随着人与机器交流、对话的增多,以及机器学习能力的进步,而越来越顺畅、智能。还有一个是视觉识别技术的成熟及其扩展潜力。比如目前谷歌的一个新成果——人工智能程序可以识别一只猫。对人来说这很简单,但对人工智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这些进步则是基于足够大的数据样本,以及机器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认识一个人很容易,但如果让我们认识100万个人就比较困难。而对机器来说,认识一个人很难,但是一旦认识了一个人,他就可以同时认识100万个人,复制是很容易的。现在国内有一些公司已经可以做到百万级别的人脸比对,在公安领域都有相关的应用。

在未来,如果人工智能技术成熟了,将会改变很多行业。比如说会计行业,一个会计每天可能要看成百上千个数据,这对于一个机器来说却是很容易的,而且比人的数据要准确得多。那些重复性的劳动很容易被取代,也许被程序取代,也许被机器人取代。反倒是那种创造性的工作,比如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等,不容易被取代。这种即兴的创作也分高端低端,高端的艺术家就不会被取代,他们输出的是思想。但那种低端的,比较初级的,比如教人弹琴、指导练习等,就容易被取代。因此,在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对社会产业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淘汰大批传统行业,同时也创造更多的新行业。 

《设计》: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如何

吕忠园:从大类上分两种,一种是工业应用,一种是民用应用。大家最为熟悉的工业应用就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臂,在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机器人了,人的工作主要就是操控这些机器,这方面的应用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工业领域的另一种应用是特种行业,比如军事领域的无人机、排雷的、侦查的、水下探测器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测和感知外界环境,并作出合适的反映。我个人认为,现在火热的无人机在未来的发展,可能要比无人驾驶慢一些。主要是受政策法规的限制比较多,比如无人机在北京是禁飞的,需要有航空部门的许可。同时它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了,更涉及到道德与法律。只有社会体系的成熟才会支持它的大规模应用。 反观无人驾驶虽然目前还处在测试阶段,测试阶段的技术和大规模应用的技术虽然仍有很大差别,但相应的法规和生态都相对无人机成熟的多。只要计算量足够大,比对的样本足够多,是很容易大范围普及的。无人驾驶的到来不会太远,而且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无人驾驶的事故率会降到比人类更低的水准。事故率的降低是基于越来越多的行驶里程数据积累,以及越来越多的适应环境,它最终将改变人类社会的驾驶生态。

目前在民用里面的优秀应用并不算太多,原因在于民用场景较工业场景复杂得多,实现难度也呈几何数增加。现在民用场景应用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单一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应用,比如用于银行或者酒店的导览、业务办理、订单处理等机器人。其次是家庭中单一应用的如扫地机器人,儿童教育类的机器人等,这些都已有比较大的出货量了。第三是一些隐性的应用,比如智能家居,利用算法加上传感器来感知家庭环境,然后跟其它家电配合,使家庭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状态,由于目前各个电器之间的接口协议不同,对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是一个制约 。

在未来值得期待的是,当这些智能设备一旦学会你的行为习惯之后,就会更准确更智能去匹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从而衍生出更丰富且便利的服务。因此,未来人工智能社会是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用起来的,而不只是技术人员凭空创造出来的。

《设计》:目前市面上的儿童智能产品有哪些问题?

吕忠园: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谈。首先是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很多开发儿童产品的厂家并没有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儿童与成人的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现在很多儿童产品的研发是以成人视角希望儿童去怎样,最终产品研发出来仅仅是为了取悦成人,让家长来买单,产品本身并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成年人视角看起来比较酷炫的儿童产品大都有声光电的结合,使用不当会对儿童的视觉、听觉产生过度的刺激。例如: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视力是逐步发育健全的,在发育过程中,过多的观看电子屏幕,对儿童的视力是有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儿童近视率变得越来越高了。我们是否可以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弱化这个部分?尤其对于36岁的儿童,是否可以考虑用语音的方式,或者其它的方式来交互?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多所谓的玩具应该是他们学习的工具。儿童的工具是跟各个年龄段的能力匹配的。比如此时的儿童处于感知阶段,哪怕我们只是提供一块木头、一块石头、一片树叶,让他去感知就可以了,了解什么是粗糙和光滑,这些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重要“工作”。

市面上很多玩具只是一个卡通形象,玩几天孩子就腻了,对他们的成长没有太多帮助,没有让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并且造成浪费。但是“工具型”的产品是会让孩子成长的,让他们正确的认知这个世界。所以我认为儿童产品应该更多的去从工具型产品的角度来做研发。儿童智能产品好看的外形是当然是第一要素,是直接的视觉好印象;其次就是它的工具属性,让儿童得到应有的成长技能。第二个层面就是内容。内容和前面的工具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厂家在做儿童产品的时候,只是把儿歌、诗词等看似相关的内容堆砌进去。但对儿童来说,他们是没有分辨和组织这些内容的能力。应该根据他们的成长轨迹和规律,去推荐相应不同难易程度的内容,更好地的去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更成熟,知道什么是与坏,区分什么是美和丑。所以,智能产品的内容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海量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组织。还有一点就是内容的交互形式,36岁的儿童是正处于学说话、组织语言的时候,不可能要求他们与成人一样清晰的组织语言。儿童的语言表达,作为成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要让智能产品的语音交互能理解,就要去熟悉儿童组织语言的方式,形成适应儿童的交互逻辑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儿童的优秀智能产品。

 《设计》:人们是否还会像之前那样热衷机器人产品的研发?

吕忠园:从行业来说,被淘汰的永远是一批跟风、以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来做噱头的公司。记得前几年涌现出很多机器人餐厅,也得到大量的媒体关注,但现在大多数都消失了。这种现象并不代表餐饮业没有智能机器人的需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通过机器或者设备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而不只是一个噱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成本一直在上涨,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来说是一种不断增加的负担。如果机器人可以有效代替人类,就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企业效能。任何人工智能产品如果要大规模应用,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噱头只是一时的营销效果,但“升效降本”给企业所带来的是长期的利益,这也是所有商业经营的本质。比如工业机器人能在工厂大规模的应用,重要原因就是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虽然前期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从长远来说,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设计》:目前在做哪方面的工作?

吕忠园:在与高校合作,做一个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实验室。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平台,联合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学术、研发、供应链、营销推广等方面的资源,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就像人工智能本身一样,当它产生了足够多的数量时,才能够引发裂变。另外也在做一些文创方面的设计,因为我始终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技术和文化构成,在社会现象的深层,这两者是有交集的。

《设计》:如何看待文创产品的设计?

吕忠园:现在国家大力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和地方品牌文化价值的提升,但还需要从用户的习惯以及场景的角度出发。很多文创产品往往只简单表达了一种文化现象,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当地文化的需求。广义上的文创应该满足人在某一时刻的精神需求和寄托,狭义上的文创产品要符合功能和心理的需求。很多地方在做文创产品时,并没有挖掘出每个地方真正不同的文化特色,更没有经过提炼,变成文化衍生品。而是直接将某些特产进行包装推销出去,这并不能代表地方的特色。所以导致了很多文旅产品的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并不是当地生活习惯的精炼结果。文创产品需要对于某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设计与美学,最终重构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送餐机器人


清扫机器人


小熊儿童语音机器人


小布AI机器人


小布AI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