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交互关系现状及其发展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PUBLIC ART

0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温 洋 汪芷萱

摘要:现在几乎所有公共艺术的交互关系,都体现在拍照合影,休息娱乐。公共艺术不仅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代社会的实践。公共艺术属于公众,公众应该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创造者,公共艺术没有公众参与,是无意义的,不能被称为公共艺术。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的交互关系现状的研究,总结出公共艺术在交互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分析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公共艺术交互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 交互关系 参与感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0-0054-02

Abstract:Now almost all the public art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re reflected in the photorest entertainment. Public ar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ntemporary urban culturebut also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Public art belongs to the publicthe public should be the main creator of public art. Without public participationit is meaningless and can not be called public ar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ve status of public artthis paper sums up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the interactive design of public art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public art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interaction.

Keywords:Public art Interactive status Participation Humanistic care

一、公共艺术的交互关系

交互设计广义上讲,不限制于互联网产品,关注人与物,人与环境,有人之间的互动。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为了设计出好的交互,设计者要去理解人的行为,分析影响和驱动这些行为的因素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人的交互,和需要什么样的交互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设计,创造出适合人的,改变人行为的设计。这是设计者在意识形态上“对世界的感受”。

公共艺术是一种产生公共空间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本身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公共空间与公众之间产生的交流可能是肢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公众观看了以后觉得有趣,拍一张照片;或者儿童围着作品转两圈运动一下,调侃一下,都被我们称为有效的互动。

公共艺术兼具空间调整,审美功能,导向功能,文化展示传播功能等。公共艺术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公共性。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公众的参与,互动和对艺术的理解。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与解读,与公众的文化素养与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是艺术家不可控制的,即使作品很简单易懂,但总有区别于大众与作者独特的解读方式。公众参与创造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是最简单,直接和最亲密的交流形式。 公共艺术与公众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这是公共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他不是提供给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也不是提供给私人的。他是给我们所有人的,是平等的。而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的雕塑搬到室外去给人观看。

屏幕快照 2018-01-23 上午9.38.59.png

二、公共艺术的交互关系的现状

例如芝加哥最受欢迎的公共艺术之一——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成名作《云门》(Cloud Gate),一个像巨型豆子,由抛光的不锈钢板焊接成的雕塑。因为表面极其光滑,公众可以透过这个巨型豆子的反射,看到独特形态的城市,观众十分喜爱这个雕塑,并十分乐意与之互动拍照,公众更乐意称之为“豆子”。然而这个“豆子”的作者本人希望它象征着“天、地、人三者的链接”,但显然,公众很少去体会作者真正的含义,只是觉得这个巨型不锈钢的“豆子”总是能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乐趣。显然现在大部分的公共艺术交互的关系,基本都停留在拍张象征性的“游客照”,或是在其中玩耍休息,很少会体会作品本身的含义。

现在比较受公众喜爱的公共艺术大多是吸引人眼球,并且偏向于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艺术类别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常常形成了单一的互动模式,即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的交流限制于拍照,观赏,会相互交融和重叠。正是因为这种边界的模糊性,导致公共艺术中的交互关系形成娱乐等肢体上的交流,而不是人与公共空间与公共语境,生态空间之间精神上的交流。

三、公共艺术在交互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

在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明显的问题:1.设计模式单一,缺少公共空间的针对性。2.装饰性较强,缺少公众体验感,缺少人文关怀,人性化设计少之又少。3.公共艺术的设计者自我表现与公众自身的专业文化修养不协调。4. 公共艺术缺乏公众意识和参与设计的机会,缺乏公众参与。

屏幕快照 2018-01-23 上午9.39.07.png

这样的公共艺术虽然在外观上点缀了公共空间的缝隙与空白,但在设计中缺少了公众的参与意见,对受众者的真实文化修养、接受能力没有深刻的了解。导致最终在传递公共艺术的真正意义时,会给公众认知上带来偏差,无法更准确地将城市地域文脉与受众者的情感倾向联系在一起。程式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之中表现呆板,公众的感受就为没有“人情味儿”了。这种没有“人情味儿”的物体,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资金与资源的浪费,这种“费力不讨好”走不进大众的内心深处。当然改变靠政府,只有政府提高意识,才能改变现状。

四、公共艺术中交互设计的必要性

在公共艺术交互关系中,公众参与的“意见”不是多数原则,不是举手表决,而是通过公众参与,认知并了解最广大的城市使用者和居住者的意愿,了解公众的公共诉求,了解城市的地域文脉与居住者和使用者的情感倾向的内在联系,这种“意见”的凝聚性和倾向性对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实践具有着“定性”的作用。正是这种“定性”作用才是对公共艺术实现其价值的社会保证。[1] 

现在男女都注重美学教育,美学教育通过各种艺术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等美好的事情上开展。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最好的美育方式就是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公众对美的学习也不是通过学习绘画,看美术馆所能体会到的。更何况公众可能对美术馆没有兴趣,更不愿花费时间去看展览。不过人总是要出门吧,总要获取其他信息吧,即使你不愿意,也会被迫通过媒介获取信息。而公共艺术本身也是一种对公众的美学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察觉的,可以说,公众是默默地

被迫接受。所以公共艺术中交互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若不能很好地与公众交流,无法充分表达公众的情感需求,公众的内心是很难接受这个物体的存在。

公众参与设计公共艺术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与公众之间的专业互补,审美倾向上的多元选择与对话,与公共空间的历史文脉进行有机的联系。“设计师作为艺术和普通大众沟通的桥梁,如何平衡激进的艺术思潮和广大普众的接受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2] 交流会提升设计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进行了美育,让公众更加深刻地了解所生活地点的历史文脉。公众与公共空间所建立的亲密关系,会让公众的主人公意识增加,在城市的建设中积极平等地发挥自己的权利,自身素质在参与中不断提高,也会积极地加入城市建设,做城市真正的主人翁。

例如,大连市星海广场百年石雕:浮雕,圆雕和一个平台广场组合而成。浮雕从北到南平铺在地面上(分为3米×50米和2米×30米),伸展到海里,这个平铺在地面上的浮雕由1000个不同的人的脚印制作而成,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刚出生的婴儿,既有老红军老兵的参与,也有各行各业杰出代表人士的足迹。铜足迹与形似一本展开的书的广场相连(50 米×100米)。在大连市民心中这不只是冰冷的铁和石头,展开的书象征着城市的历史由人民书写,公众参与的足迹是对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的良好反映,在人与空间环境中也是密切的交流,上到老人下到婴孩,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做到了公共艺术的权利还给公众。公共艺术又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空间生命力。4城市公共艺术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审美环境中而发展成为城市的艺术。

在作品《模范》中,随机选取了1000个不同的公众作为参与者,共同参与作品的创作,这其中包括天真浪漫的儿童,也包括饱经沧桑的老人,既包括懵懂无知的少年,更包括了感性睿智的与艺术相关的人们。要求是每一个观众都要在一个木板人上描绘自己,在这个参与创作的过程之中,参与者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会画,我没有艺术细胞呀!”“我真的能参与艺术创作吗?”“我画的不好。”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对艺术创作是陌生的,对艺术的理解也是在于表象,甚至简单地理解为:艺术就是绘画,更不会把艺术创作和自身联系在一起。在整个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几乎很少有人去深层次地了解艺术,更别说公共艺术了。公众与公共艺术的互动更是仅仅体现为与之合影,这种被我们俗称为有效的互动,并未真正地起到公共艺术的原始目的。

当最后作品展出的时候,这些参与者不仅会与展出的作品拍照合影,还会去寻找他们之前所描绘的那个属于自己的木板人,并兴高采烈地说:“我也参与创作了呢!”在作品展出期间,根据现场的提示,还有许多观众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他们描绘自己,思考着作品真正赋予的含义,并把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木板人悬挂好。每一次人与木板之间进行的思想上的转移嫁接都赋予了这个没有生命力的木板人不同的灵魂。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交流是设计者与观众和空间之间最好的互动。这种本体也是公共艺术的独特特征,是由工作和场景直接创造的一种有形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观众实际上在现场完成作品的创作,这种公共艺术是完整的。所有的公众对艺术来说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公众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无论是小孩,青年人,老人,还是艺术家。

五、公共艺术交互关系的发展

马钦忠在《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中说:“公共艺术不仅是场所艺术文化,也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当代性的公共诉求的空间共享,其价值体现在公共空间就是具有价值的空间,是主流文化和经典文化的社会化,公众化的当代实践。”[3] 公共艺术通过公众的参与与城市的自身文化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若是没有公众与之交流参与互动,也体现不出公共艺术对人的体贴关怀。艺术是人类理想的想象生活,公共艺术是一个以艺术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公共问题,以形成生活艺术经验的公众场合。

相反,观众在欣赏公共艺术的同时,会夹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欣赏习惯。所以公共艺术并不是艺术家唯我独尊的表达,而是要以大部分公众的视角来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价值。

公共艺术的设置中,设计者应该通过公共空间,语境,环境下更多地创设互动的环节,更好地满足公众眼球的欲望,使公共艺术所营造的环境更具有亲和力,所创设的场所更具有归属感,公众对所要表现的文化,更具有归属感。

结语

“艺术来自于生活,让平民唱主角,把公共艺术的权利还给公众。”[4] 公众是公共艺术的受众者,让公众可以不受限制,不自卑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以艺术为媒介,促进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交流,也让公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才能使我们的环境空间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这个美好愿望的实现,其实距离我们不太远。

经费来源:辽宁省教改项目《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钦忠 . 公共艺术基本理论 [M]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08:342

[2] 牛彬忛 . 现代艺术影响下的中国设计师与受众该如何交流 ,设计 [J] 201609:92-93

[3] 马钦忠 . 公共艺术基本理论 [M] .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08

[4] 郑林璐,朱海昆 . 公共艺术的存在与场所的互动价值研究, 前言 [J] 201320:180-181

[5] 郭柳 .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美学探析 [J] . 设计 ,2016 291):98-99. 

[6] 李正军.探索滨海道路景观综合设计途径——以锦州市滨海路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 [J] . 设计,2016292):98-99

[7] 陈冰玉 . 郑州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的设计探索[J].设计,2016293):44-45

[8] 孙迟,孙大林 . 环境艺术设计立意的重要性——浅析康乾七十二景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借鉴意义 [J] . 设计,2016295):52-53

[9] 杨洪君 . 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J] . 设计,2016295):56-57

[10] 宋树峰,范巧媛 . 探析地域文化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 [J] . 设计,201629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