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可持续设计,世界的未来

0

刘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

编辑_Edit_ 林楠  李杰 李叶

1591050101.jpg

刘新,设计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和“综合造型基础”。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刘新老师就关注于“可持续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的整理和研究,所撰写的相关主题博士论文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8年作为中方协调人参与LeNS(The Learning Network on Sustainability)亚欧可持续设计教学合作项目;创建LeNS-China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2009年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等6个国内著名设计学院共同创建DESIS-China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分支机构,并作为DESIS国际联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lab的负责人。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下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过程?

刘新:可持续设计和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低碳设计都密切相关。绿色设计关注的比较具体,目标性比较强,思考更多的是人类发展给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如何设计低环境影响的产品。生态设计会考虑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制造、分销、消费一直到废弃,很多时候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思考是被忽略的。生态设计与绿色设计是相互补充的。

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偏宏大和策略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深刻反思工业化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当时的罗马俱乐部,聚集了很多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各种领域的专家。他们在二战以后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按照当时的人口基数和每年的发展速度,再过一段时间后,人类就必然会遇到玻璃天花板,也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在这之后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很多组织都开始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80年代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人类的发展应该达成一种共识,不仅要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除了关注环境,也关注社会,并认为经济、社会、环境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甘地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贫穷是最大的污染。当年西方社会经历了快速发展以后,发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开始反思,但并未顾及公平性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限于环境保护,还关注人的需求,包括一些低收入的非主流人群的需求,要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尊严。所以,可持续发展中这三点的“平衡”才是最关键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三个支点是有优先级的。如果用三个圈表示,生态环境一定是最大的那个圈,然后是社会,里面的是经济。显然,生态环境是最具决定性的要素。

《设计》:可持续设计是西方设计界的主流方向吗?

刘新:我认为是主流方向之一。可持续设计在西方已经提出很多年了,尤其在北欧地区,这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考的基础了。就像现在我们说人机工学,做设计的时候已经默认要考虑这些内容,它已经变成一个基本的要素。挪威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国家,我去年到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大学访问,没有看到什么可持续设计课程,但看到他们在研究design for future未来设计,仔细询问后发现,他们对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思考贯穿其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融入设计教育的血液中了。我们之所以要提,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正在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品质和细节转变,开始更加关注环境和民生,强调可持续就显得特别重要。

可持续设计一定是未来的主题之一。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问题,不同国家、地区的问题可能会不同,但可持续是全球性的议题。目前不发达国家反而大力推动可持续设计,像巴西、印度、南非等等,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在经历经济发展的转型。在日本、美国大家也不一定会说可持续设计,但是都明白这是未来的方向。

《设计》:从2003年您就开始关注可持续设计,这么多年国内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

刘新:虽然社会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还不足,但总体上看进展很大。以前说可持续设计大家都觉得很遥远,因为都急于经济发展。当整个经济环境在改变,企业也面临转型,不能只靠生产廉价产品去占领市场,这样企业自身也不能持续发展。大的背景在变,人们的意识也在提升,受众和消费者都能逐渐接受这样的理念了。

同时参与到可持续领域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早期企业做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都是以此为噱头。但是这两年大家开始在乎这个东西是否真的节能环保,材料是否可降解等等。周边的环境和社会对这方面的认知都在提升,设计界也需要跟得上,才能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代、第二代创业的老板是偏粗放型的,到了第三代以后,企业家的见识逐渐变广。有些企业就会提出这种可持续设计的要求,但是很多设计师并没有准备好,不能从更高的维度看到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很被动。

《设计》:您觉得在国内推进可持续设计这件事存在哪些阻力和困难?

刘新:这是个系统问题,需要大的政策背景,企业的重视与投入、消费者意识的提升,以及我们设计师的观念改变和知识更新。设计师在为企业服务的时候,可以将可持续的理念有机融入到设计项目中,不能完全听从甲方的意见。实际上,如果你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着想,把可持续设计的策略手段巧妙整合到项目中,还能为企业带来利益,那么你的价值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当然,资本的逐利与疯狂很可怕,管理不好就会成为阻力和困难,就像共享单车。共享的理念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但很多共享的设计被资本绑架了,反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设计》:介绍下和可持续设计相关的项目案例?

刘新:在清华美院我们有很多老师关注这个领域,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分三个方向:课程教学、企业项目和理论研究。这三个方向各有聚焦,但也是紧密联系的。

在课程上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本科生这两年关注的是“城市矿产”再设计。矿产本来源于地下,但实际上,现在地下的矿产越来越少,都转移到我们的生活中了,你用的手机、电器、家具等等,都是矿产资源转化而来。设计师(学生)如何看待这些废弃物,然后进行升级再造是课程的重点。同学们首先要熟悉身边的废弃物,研究这些物品的使用、废弃、分类、回收、再利用或焚烧与填埋的完整路径,然后再结合人的需求,设计出新的产品或服务系统。目标是尽量减少这些宝贵资源轻易进入到焚烧与填埋中。更重要的是鼓励同学们反思人们的生活方式,利用设计手段,从源头上减少消耗。

研究生的课题这两年是跟分布式经济有关的。这也是我们与欧盟合作的一个设计研究课题。分布式经济区别于传统的集中式经济。大型发电厂通过电线将电力输送到各个地方,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能源的消耗,这是集中式经济的案例。而利用在地化的风能、太阳能就是分布式的概念。3D打印是一种分布式的制造方式。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产品数据,并用在地化3D打印机进行制造,而不是由一家工厂生产之后运输到全世界。就像微信、微博,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这就是一种分布式信息传播。传统工业化社会大多是集中式的,现在慢慢的去中心化,而未来的大趋势是分布式的。在分布式经济下就会产生新的机会,比如如何利用每个人的智慧,在不同的地方去做分布式的创新。这是课程上鼓励同学们思考与创新的领域。当然,每年课程内容有所调整,今年研究生课程将会关注可持续社区的主题。

这两年我们的企业项目以厕所设计为主。其中部分生态厕所也是用了分布式处理的方式,因为不是所有的污水都交给城市管道和处理厂。我们现在的城市模式和污水处理系统是祖辈建立的,但现在城市的规模非常大,再用以往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粪便成本就不合算了。据说城市污水中粪便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污水处理厂90%的资源都是在处理那1%左右的粪便上。靠这种集中式的方式,已经不能真正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另外,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管网系统和处理厂,所以要用分布式的技术做在地化处理。

201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在全球推广厕所创新项目,我有幸作为工业设计专家参与其中。这是一个重要机缘,感觉到了厕所设计的重要性,也了解到在中国几乎没有设计师专门从事厕所研究与设计,而像日本却有设计师一辈子专做厕所设计。2015年开始我们组建生态厕所课题组,开始有计划的开展相关研究。厕所设计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比如卫生标准、人性化需求、文化习惯、生态环保要求和各种去味、保温、清洁、粪便收集和处理技术等等。开始时我们做了大量背景资料研究,包括厕所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史,收集整理厕所设计标准与案例,做概念设计与实验性样品等等,然后逐渐进入到一些实际项目中,并慢慢形成我们自己的设计原则。

有些项目已经落地或做示范点。比如我们为小学设计的厕所,通过种植、厕所、科普这三个空间,带动起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让小朋友了解资源循环的理念。为通州区做的社区公共厕所,将多项与环卫相关的服务进行整合,尽管没有实施,但应该是未来城市公共环卫设施可参照的模式。胡同公厕的改善设计等。还有农村的厕所,这部分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各级政府的理解差异很大,误解也很多。比如陕西的一个项目,当地极度缺水,但他们也要做“水厕革命”。实际上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和适当的技术,完全可以用旱厕或少水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北欧有很多好的设计案例都是旱厕。目前我们为农村家庭设计的粪尿分集式旱厕,可以满足蹲和坐不同的需求,而且做到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已经完成了测试,准备开模生产。此外我们也给景区做厕所。景区的受众主要是旅游者,标准比较高。我们也做工地厕所,要解决文明工地的各种需求。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移动式的小便器。收集年轻工人的尿液提取尿激酶,这是非常好的制药原料。有产品和完整的服务系统,也要有好的商业模式配合。

这些项目中有的已经接近产品化,有的还在试制和完善中。让一件产品进入市场这中间有很多路要走,我们在不断推进。经过前期的研究和积淀,包括了解各种技术,做产业上下游的沟通,去年开始有项目逐渐落地。从学校的角度,我们应该为社会提供更多好的创意和想法,然后尽可能将这些想法完善,产品化、市场化,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只要有好的想法就会公布出来,并没有过多的知识产权意识,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也在做北京市科委的一个项目,是与北京环卫集团合作,包括未来通州区环卫一体化的服务设计,比如家庭垃圾如何进行分类,然后到社区进行回收,中转点进行进一步分类、运输,直至燃烧、填埋。对整个流程我们要充分理解并做视觉化的梳理,而后对关键性的节点,从服务设计视角提出建议或系统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增加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再造,减少焚烧与填埋。前年我们去考察了一些国家的环卫设施作为参照,但不同国家语境不同,只能部分借鉴。第二个子课题是给通州区的环卫设备做PI设计,以及为环卫工人在背街小巷使用的清洁工具做设计。我的研究生会与环卫工人一起早起晚归做清扫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验和发现真实的问题,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做的与可持续设计相关的项目。

《设计》:学校做一个项目的周期是多久?

刘新:这要看具体情况。有的研究项目会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有的项目可能两三个月就会完成。从设计师的角度我们希望越长越好,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永远希望越短越好。总是在相互妥协的过程中,要计算投入产出。作为学校的研究机构,有些项目是我们自己定义的,不计时间和成本,只要有意义,有前瞻性就好。

《设计》: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创新?

刘新:社会创新概念有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我和钟芳博士去年在装饰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社会创新设计的路径、挑战与机遇》,比较详细地分析过。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让不同人参与进来,凝聚大家的智慧和能量,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是for the people而且要 with the people。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老师在清河毛纺厂社区做了这样一个项目,将居民融合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建立更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如何促进社区的共建。让居民参与进来推动一件事会比自上而下的方式更好。我们在设计北京胡同的公共厕所,中心的同事经常与胡同的大爷大妈在一起讨论,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把他/她们的真正想法融入到设计中。

以往通常是精英主义的设计,而社会创新是让大众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当消费者或使用者与设计也有关系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设计的结果。设计师需要放低姿态融入到受众中,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真实诉求,真正推动设计创新。

《设计》:谈一下您对设计边界或者设计价值的看法?

刘新:设计特别依赖于外部环境,它需要回应社会的问题。但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太快,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所以设计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疆域。我觉得不要急着去定义或划分边界,要适当的开放一些,给足探索的余地。设计这个词很大,就像文化一样,其实也很难界定。设计价值一直在演变,体现在不同时代设计扮演什么角色。曾经产品的样子丑是问题,不好用、不好买是问题,缺乏品牌形象是问题,设计要提出解决方案;今天这些问题依旧,但多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等,设计同样要做出回应,这就是设计价值的体现。

《设计》:2000年代初期您在珠三角地区做自由设计师与企业合作,但是发现设计师只能做外观这种表面的功夫,现在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新:因为商业的需求。设计对象比较宽泛不好界定,会涉及到各个层面。有的时候需要做表面化的装饰,或仅仅是外观设计,它们有存在的理由。但是中国设计的主流,今天中国企业应该关注的不能总停留在那个阶段,而是要关注各种新技术、新方式、各种民生需求、突破性的创新模式。像共享经济带动了很多创新,这里面可以挖掘出来很多好想法。尽管共享单车有很多问题,但这种模式前景无限。有些企业在某个阶段为了生存,会做些表面文章,这是设计生态的一部分。但总体看来,进步多了,设计师现在可以介入的很深,远远超过做外观设计,只要你做好准备。

《设计》: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不断的去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新:必要的技术更新可以理解,但这种纯粹随着资本的逻辑,“有计划废止”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早期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这三大相互依存,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只是讨论绿色产品设计意义不大,再绿色环保还是要消耗资源。而服务设计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策略。虽然它不是唯一的路径,但是设计应该朝这个非物质化的方向走。用服务性的“产品”满足需求,替代人人占有。双十一购物节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但是它带动的消费习惯并不好。为了购物而购物,形成一种心理依赖,所谓的购物疗法,一旦觉得空虚就会去买东西。

企业可以逐渐转型,用服务替代产品,利润空间同样很大。因为对消费者而言,我们要满足需求,不一定是物质化的产品。其实不需要人人都拥有汽车,可以通过共享交通或其它服务方式来解决出行问题。也不需要家家都买洗衣机,可以通过共享洗衣机或洗衣服务的方式来解决清洁衣物的问题。家里的很多物品使用频率是很低的,并不需要都拥有,那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消耗。举个例子,复印机的行业竞争很激烈,有的企业开始做模式转型,他们免费提供一台复印机,复印多少就收多少钱,而不是每个办公室都购置一台。由于要长期使用,企业就会把产品的质量做得很好,延长了生命周期,还负责维修和回收。企业从销售复印机转向提供复印的服务来赚钱。这是未来的趋势,也是可持续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设计》:您认为前期的设计研究能为后期的商业创造多少价值?

刘新:要看这个企业处在什么阶段。有的企业已经很成熟了,要想到未来10~20年的发展,就一定会做基础研究。就像华为,已经做到基础的基础了。这种设计储备,对企业长期发展意义重大。但有些企业还处于生存状态,设计需要迅速转化为商业价值,一切为了利益最大化,就不奢谈基础研究了。但所有好的设计,或多会少都会有研究成份的。其实,研究都是有风险的,不是投入研究了就一定能出来结果;但也可能会物超所值。

《设计》: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设计教育?

刘新:中国的设计教育模式太单一,缺乏个性,或者说不敢有个性,个性太强就会有风险。未来一定会改变的,只是时间问题。实际上,设计教育应该多样化,根据自身所处的大环境和资源情况做不同的定位。国外的设计院校侧重点会有很大不同,有的是非常职业化的培养方式,有的会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很多院校已经在弱化传统设计学科的划分,不再是产品设计、信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等,而是越来越综合,或明确指向一个领域,比如医疗设计、娱乐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等。打破学科界限一定是未来的趋势。甚至打破校园的围墙,让设计教育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

《设计》:您如何看待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

刘新:设计的核心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过程中创造意义,创造价值。这个核心不会改变,只是问题一直在改变,所以设计的方向是伴随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而确定的。未来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可持续设计一定是未来的重要方向;此外,技术变革会重塑这个世界,同样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对于产品设计来说也为时不远,AI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等等,设计师要深刻理解这些技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新的工具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