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庙宇建筑的瑰宝——广仁王庙 THE TANG DYNASTY TEMPLE TREASURES ——TEMPLE GUANGREN

0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熊龙遥

摘要:广仁王庙是唐代木构建筑的翘楚,也是迄今存在最早的道教建筑,是我国现存四座木构建筑之一。文章立足于广仁王庙的大殿,总说唐代建筑的特征,再从广仁王庙的历史发展出发,进而论述它的艺术价值和空间特征。虽广仁王庙的建筑面积和体量不大,但是大殿的斗拱、梁柱、柱基、举折、顶无一不彰显唐代建筑独特的风格魅力。广仁王庙蕴含丰富的建筑艺术之美、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唐代建筑 广仁王庙 木构建筑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8-0094-02

Abstract:Temple Guangren is a leader in the Tang Dynasty wooden architecture, but also have the earliest Taoist architecture, is China's existing four seat wooden building.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emple Guangren hall, sai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emple Guangre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artistic value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temple Guangren building area and the volume is small, but the main brackets, beam column, column, for top fold, without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style. The temple Guangren rich architectural beauty, historical value and academic value.

Keywords:Tang buildings, wooden architecture,Guangren wang temple,corbel bracket

前言

广仁王庙俗名称五龙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龙泉村的北端,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庙宇建筑,现存的部分有正殿,山门,戏台。根据专家考证,广仁王庙大殿始建于唐大和五年,时间上比著名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还早二十几年。历史上广仁庙曾经过几次修葺,但其大殿的唐代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这座默默无闻的寺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中华文明史上,龙除了是图腾,也是雩祭主角。所以在很多干旱少雨的地方,多信崇龙王,修建龙王庙,供奉龙王,方便在大旱时求雨。山西经常干旱,在大地龟裂的时候,龙王成了村民们唯一的依靠。广仁王庙的修建一方面也是缘于求雨,为了供奉司雨神青龙神,也就是广仁王。相较于被建筑大家们广泛关注的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来说,广仁王庙没有什么名气,甚至很多山西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经过历史的洗涤,岁月的变迁,生活之所需,龙泉村的村民大多离开村子外出工作,留下少数老人在村里两相守望。近代的广仁王庙隐在狭窄的土路旁,藏在小村落的深处,与荒草黄土相依,和孤寡老人相伴。它伫立在风霜雪雨中,见证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有人说它是寂寞千年的活化石,无论社会的发展如何起起落落,它仍无声地述说着千年之前的盛世唐朝。

一、唐代殿宇建筑的艺术特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腾达,物质极大丰富,经济、文化、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建筑体系也相当完善。唐代殿宇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恢宏大气,气势磅礴,很好地反映了唐代王权之上的特点以及建筑艺术的成熟。唐代木构建筑宏伟气派,结构左右对称、色调简洁明快,屋顶平远舒展,给人庄严肃穆之感。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寥寥无几,众所周知的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五台山南禅寺,和本文所论述的山西芮县的广仁王庙。

(一)结构特征

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使用大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必不可少的建筑部件,在唐代已经发展的极为成熟(如图1所示,图片源自网络)。它处于柱和梁之间,需要将屋顶和上层结构传递下来的荷载传递到基础上,是力量传递的中介,起着承上启下,平衡稳定的作用;斗拱向外挑出,能将最外的桁檀挑出一定的距离,使建筑更加壮丽深远。同时斗拱也标志着建筑的等级,越是高贵的建筑斗拱体块越大,越复杂。“墙倒屋不塌”这句话生动的反映了木构建筑的一个特点,唐代建筑多用榫卯进行连接,使建筑有很好的抗震效果。日本是一个地震火山的国家,中小型地震爆发频繁,所以不能修建高楼,大多是矮一点的建筑和木构建筑。多榫卯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很相似,按照现在的力学测试是非常合理的物理学结构。唐代木构建筑多使用柱梁,柱子粗大无比,体现森严之感,上细下粗,符合力学结构也体现唐代人的审美取向。建筑的屋顶呈青黑色,屋脊两端各有装饰物,称鸱吻,唐代做装饰的一般是鸱鸟尾或嘴(如图2所示,图片源自网络)。

(二)宗教影响

宗教的注入对唐代的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唐代是万国八方来朝的天朝帝国,经济繁荣,在历代主政人的支持下,宗教活动频繁活跃,宗教人化深入人们的精神层面。为了表达对佛祖的敬意,对宗教的信仰,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带着虔诚的心参与宗教活动,修建宗教庙宇,使得唐代的庙宇建筑无比的肃穆庄严。将宗教结合传统木构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修建出恢弘大气的庙宇建筑,把宗教与传统建筑形式同时继承发扬。为人广知的唐代宗教建筑如山西永乐宫,是唐代道教建筑;被梁思成先生称作“我国古建筑第一瑰宝”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就是典型供奉佛陀的寺庙建筑,它的建筑、雕塑、题记和壁画堪称“四绝”,可见当时宗教对建筑的影响有多大。本文所论述的广仁王庙也是一座宗教建筑,是现今唯一存在的唐代木构道观。

屏幕快照 2018-04-13 上午11.36.06.png

二、广仁王庙的历史变迁

广仁王庙(如图3所示,图片源自网络)位于龙泉村北侧的高坡上,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正殿的占地面积约177平方米,与它正面相对的是清代建造坐南朝北的戏台,它们两者之间的大殿广场上竖有一块方形石碑,刻有“五龙庙”几字。这座大殿散发着浓郁的唐代气息,造型古朴,典雅大方。广仁王庙的北面是葱翠的条山,林木苍郁,南面是黄河,东南方向是古魏城。以前广仁王庙的高台之下曾有五眼泉水,泉涌成溪,水质甘甜清澈,村里的村民生活全依靠这里的泉水,因此称泉水为“五龙泉”。庙宇正殿的墙上镶嵌着石碑,西稍间是两块清碑,东稍间是两块唐碣,一块《广仁王龙泉记》于唐元和三年雕刻,记录的是县令引龙泉水灌溉之事;另一块《龙泉记》建于唐大和六年,讲述的是重修广仁王庙的始末(如图4所示,图片源自网络),从(图4)中可以看出碑首雕刻了细致的龙纹显示了当地村民们对神明的信仰,突出了唐代建筑工艺的精湛。 

广仁王庙大殿的横梁上有题记记载,于清乾隆十年和光绪三十二年大殿被复修过。在1958 年,山西有关部门又对广仁王庙进行了翻修,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施工人员没有完全将其进行唐代风貌复原,只求修好就行,将正殿前腐朽的檐椽锯掉,没有复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建筑的原貌,将墙体形式进行改变。如此一来正殿就失去了部分原有的唐代建筑风格。由于修葺不得当,大殿出现漏雨、坍塌、墙体裂开的严重问题,万科集团和国家文物局在2013年商议并投资再次对广仁王大殿进行复修。为了不让唐石碑再次被盗,政府部门把石碑、石碣取下来安全保存,原来镶嵌石碑的凹处用砖填满。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修缮,饱经沧桑的广仁王庙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正殿的维修恢复到唐代的形式,保留了历代的维修格局,除了将正殿维修加固,也修复了庙前的坡地,将周围的环境进行治理,整改,并修建山门、水池等,在院落修建了一个以广仁王庙为中心、以宣传古文化为目的的露天博物馆。修复工作最终于2015年结束,也迎来了前来考察的观看的专家学者和游客的光临。

三、广仁王庙大殿建筑艺术探析

正殿作为广仁王庙的主体建筑,集中体现了广仁王庙的建筑艺术和古建筑精湛的工艺。广仁王庙由大殿、东西厢房和戏台组成,四周筑有围墙,整体呈四合形式,外观古朴秀美。正殿殿周檐柱有十六根,全部都砌入墙内。正殿殿身五开间,进深三间四椽,屋顶是单檐歇山顶。正殿平面呈长方形,台基高1.35米,殿前没有月台,正面明间辟板门,两个次间是破子棂窗,两稍间比较小。

(一)广仁王庙的大殿的建筑特征

顶 正殿殿顶为单檐歇山式,灰色,也称九脊式样,四坡顶:一正脊、四角脊、四垂脊,歇山顶在规格上次于庑殿顶。经过几次的修葺,稍微改变了整个屋顶的体量,变小了一些。中国封建社会讲究制度森严明确,建筑也有等级之分,如皇家建筑用黄色、红色、民间只能用灰白色,屋顶的形式和空间结构都是有区分,民间的寺庙建筑最高规格只能与富贵人家府邸的厅堂相近。歇山顶用直线和斜线结合,达到强劲有力,整齐森严的效果。相较于佛光寺大殿的大气宏伟,广仁王庙的屋顶比较平缓,坡度比较小,有很强的力量感。两侧形成山花,在视觉效果上达到结构清晰、棱角分明的效果。屋面使用筒瓦和板瓦,垂脊、正脊和脊兽都是灰陶烧制的。古建筑的屋脊通常是用各种脊兽来装饰,吻兽、垂兽、仙人走兽等,屋脊装饰的种类和数量也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鸱尾位于广仁王庙正殿屋顶的两端,它是古建筑很常见建筑形式,鸱在佛教中寓意“摩诘鱼”,把“摩诘鱼”的尾部装饰在屋脊上,蕴含防火防灾的寓意。广仁王庙大殿经过千年的洗礼,屋顶的翼角已经变得破败不堪,滴水也缺失不整。 

檐柱 柱和基础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仁王庙正殿用檐柱作为承重,墙身由青砖砌成。(如图5所示,图片源自网络)平面所示,正殿共有16根柱子。用16根粗大的檐柱作为支撑,中间以窗根和门板来间隔,使用古朴的手法将柱子的各个柱头做成卷杀。 柱子的直径为 28 厘米,高是 288 厘米,正殿的四个角落各有一个柱子,四周柱子略高,柱头微微向殿内倾斜,与殿内横梁形成一个斜角,刚好使正殿屋顶的斗拱翘起。正殿内的上梁和下柱紧密相连,更加有效地让建筑更坚固稳定,外形显得更加稳健大气,端庄秀丽。正殿的台基高为 1.35 米,用砖石垒成,中间设置了6级用青砖修建的台阶。前檐东侧平柱至角柱分别生起 2.5 厘米和 3.5 厘米;西侧为 3.5 厘米和 5 厘米;檐柱的底部垫有方形的石墩,埋在地下,与南禅寺做法近似。檐柱在建造之时,都采取了微微内倾之势。所以千年之后的现在,仍然稳固地伫立。

梁架 正殿梁架结构是四椽栿通檐用二柱结构,四椽栿过檐柱缝伸出槽外制成二跳华之上置驼峰、大斗、令拱承平梁,梁两端托脚入大斗斜抵梁头,平梁正中立侏儒柱、叉手、令拱、替木承脊槫。 两山施四根丁栿压于斗拱之上,向内平置于四椽栿背。梢间没有设置施头栿之构架,两山面檐椽尾剳于平梁上方外侧所设枋之上,丁栿实为剳牵。 这种做法是歇山式构架比较少见做法,与天台庵大殿一样(如图6所示,图片源自网络)。

(二) 广仁王庙的大殿的特殊做法

不施耍头和令拱 在山西现存唐代时期的建筑中,除了龙门寺西配殿和天台庵弥陀殿和的斗口跳铺作没有令拱和耍头,其他的古建筑都在跳头施令拱挑出耍头。 广仁王庙正殿属于斗拱五铺作出双抄,没有耍头和令拱,是很与众不同的例子。在敦煌壁画中这样的做法已不少见,比如初唐第 321 窟和楼阁平坐和廊庑,是五铺作出双抄,在华拱头施替木承撩檐枋,没有耍头与令拱,与广仁王庙正殿殿相同。广仁王庙正殿跳头直接承替木和撩风槫的铺作的形式在古建筑中早已经存在,比南禅寺大殿的做法还要早。

歇山式结构 在《营造法式》中把歇山造称为厦两头造,原本属于亭台厅堂类。歇山称为汉殿,也称九脊殿。歇山构造在梢间缝架向外施丁栿,即于平梁外侧增出一缝由丁栿、 夹际柱子、 头栿构成的承出际与山面檐椽之构架,头栿与平槫交接,栿背受两山面檐椽尾,南禅寺就是这样的制法。广仁王庙大殿与南禅寺不同,丁栿的上方没有放置柱和栿,是属剳牵。两山檐椽后尾搭在平梁外侧上方而置与上平槫交接的枋上,因此没有梢间头栿缝架。年代稍晚的原起寺大殿和天台庵也是这样的做法。

总结

古建筑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保护,而唐代木构建筑更是珍贵。在现代,很多设计者的眼里,中国古建筑只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附加品,设计师们愿意去研究包豪斯,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等,鲜少有现代的建筑师愿意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个经济发达,快速消费社会里,只是为了追求纯粹的艺术的爱好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的古建筑很多都残破严重,周边环境恶劣,规划滞后,要求拆旧建新,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保护古建筑。我们应该曾强责任意识,进一步认识古建筑的重要性,增强规划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重视保护维修,修葺方法要得当,尽量复原建筑本来的面貌。但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老师,学生能够重视中华传统建筑的瑰宝,让曾经绚烂恢宏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重新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瑞雪 . 唐朝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研究 [J] . 兰台世界 . 2012 . 271):27-28

[2] 胡文和 . 四川佛教石窟中立体表现的唐代建筑 [J] . 西北美术 . 1997 . 2 (10) : 40-45

[3] 梁应宇 . 空间秩序背后的建构逻辑 [J] . 设计 . 2016 . 297):73-75

[4] 佟洵 . 北京城内庙中寿星法源寺 [J]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1996 . 102):88-92

[5] 孟小良 . 唐代建筑研究补阙 [D] . 陕西 . 陕西师范大学 . 2015

[6] 张家琪 . 唐朝的美学思想对唐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J] . 基建管理优化 . 2007 . 19 (3) :17-21

[7] 杨栩 . 唐风建筑的外观色彩研究 [D] . 广东 . 广东工业大学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