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 TH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DESIGN IN THE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0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刘 灿 金 岩 

摘要:当代公共艺术从产生到发展都一直专注其在公共空间内的艺术表达。当下乡村公共空间的激活很需要这种融入艺术化的景观改造方案。笔者把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中的表达方式归纳为:地域性表达、视觉形态表达、设施化表达和参与互动性表达四种。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来总结出当代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新途径。

关键词:当代公共艺术 乡村公共空间 景观营造 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1-0064-02

Abstract:Contemporary public art has always focused on its artistic expression in public space from its emergence to it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activation of rural public space needs this kind of artistic renovation scheme. The author expresses th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as follows: regional expression,visual form expression, facility expres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teractive expression four kinds. Through this study,I hope to summarize the new ways of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into rural public space.

Keywords:Contemporary public art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Expression mode

引言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域内重要的人际交往和生产生活空间,正在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失、乡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老龄化严重等情况出现日渐衰落的状况。当代公共艺术这种新兴的公共空间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发展正在呈现一种上升的发展趋势,但是其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介入的研究和案例还屈指可数,本文围绕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表达展开讨论,总结出几种此类景观营造的表达方式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当代公共空间概述

关于公共艺术的定义,从其产生开始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通常学术界会把公共艺术划分为两个领域来阐述,既广义的公共艺术和狭义的公共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且富有动态性特征,即公众可以欣赏或者参与的艺术形式,包括歌剧、音乐会、电影、视觉传达、美术展等一切与公众发生关系的艺术或者行为;狭义的公共艺术通常指的是为某公共空间设置的艺术作品,作品大多数为视觉艺术作品如雕塑、壁画、装置、实用性艺术造型等。本文中阐述的概念范围为狭义的公共艺术。

我国内地的当代公共艺术的开端是在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壁画(如图1),1998年街头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如图2)也影响力颇大。自此以城市雕塑、壁画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公共艺术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影响下以蓬勃的姿态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走上了艺术形式本土化、多元化、包容化、开放化的发展道路。

屏幕快照 2017-12-12 上午10.52.14.png

(二)乡村公共空间概述

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社会学、建筑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都有研究,概念定义的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从景观角度出发,乡村公共空间是在村域自然空间中,除去建筑院落之外的,村民能够自由出入且进行日常交往和处理公共事务场合的总称。

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按照空间形态(点、线、面)、功能(休闲、生产、交易)、空间的构成要素(硬质空间、软质空间)等方面还可以做不同划分。可根据不同的景观空间使用类型来进行灵活划分。

二、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

(一)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现状

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案例在国外比较多见,日本越后妻有地区,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韩国的梨花村改造;台湾的彩虹眷村等。但是国内涉及的案例较少,碧山计划、许村计划是其中比较知名的。所以说国内对于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运用上经验十分匮乏。这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人文传统、民众审美素养等有很大关系。

(二)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必要性

对于乡村的衰落状况,从外在的层面去改变建筑外观、更新街道、以及周围构筑物的做法只是停留在表面。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改造能激活已经渐趋衰落的乡村公共空间,从内在层面的艺术注入为整个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用景观改造的视角去解决环境问题,让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去关注乡村问题。

当代公共艺术的介入还能通过现代的艺术形式与乡村传统公共空间景观形成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使人们在视觉上、体验上、参与性上都能看见很多惊喜。同时,也能激发人们乡土观念,增加本地区居民对地方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表达

(一)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地域性表达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孙欣博士在其毕业论文《基于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一文中说道,“所谓公共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村落文化、民族文化及民俗传统是我们在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来源,而且地域性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当中最有辨识度的表达方式。在乡村这种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还包含有特定文化含义区域内的公共空间内营造公共艺术,把地域性元素通过当代公共艺术的形式融入到乡村景观当中,是很整体的做法包同时含了独特的设计视角,与整体乡村自然景观的融合不只是在形式上统一起来,在内涵和文化意义上也非常契合。这样的表达方式与我们景观设计当中常说的“因地制宜”有非常相似的含义。我们不是要千篇一律的艺术形式和环境设计,而是在基于原有地域地貌的基底上做更加突出当地特色的表达,从而提升区域的文化内核,展现当地的地域魅力。

屏幕快照 2017-12-12 上午10.52.25.png

(二)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视觉形态表达

当代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形象主体,其形式对比、色彩区别、材料运用等视觉化因素都要在空间中得以实现。当代公共艺术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受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影响其形式和材料的运用都十分大胆创新,强调个性解放和大众审美的统一性。那么在乡村公共空间我们也可以结合当地文化民俗传统然后做相应的当代公共艺术的尝试。

1.形式表达:首先从形式上我们可以运用线性包括几何性元素与乡村原有的自然形态形式做对比,因为几何性元素是公认比较现代化的造型元素,与乡村原有的比较自然化的景观轮廓可以形成鲜明对比,对比强烈就会产生视觉冲击;

2.色彩表达:其次从颜色上来讲也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红色、黄色等颜色纯度高的一些颜色与周围灰度较大的自然景观对比,类似做法我们在土人景观的诸多案例中可见一斑:中山岐江公园(如图3)等,都是利用景观中主要构筑的高纯度颜色与周围形成对比来突出主体物;

3.材质表达:最后我们可以从材质出发,高反射不锈钢、锈板、亚克力、清水混凝土等比较有工业特色和现代感的材质,与传统的石头、木头等制造差异,营造整体统一,但是又不失当代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综上,利用视觉反差来营造整体景观的艺术性、时尚性,使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有别于传统艺术而散发独特光芒。

4.相关案例: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典型案例。越后妻有地区所属的新潟县因为受到城市化潮流的影响,面临人口流失、农业生产效率低、民房大量空置、学校废弃、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陷入衰退境地,使得原有的农业文化繁荣的越后妻有地区丧失了生机与活力。主办方以艺术串联的改造策略将整个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划分为六个展区,六个主题,因地制宜的满足了各个地区的艺术改造的需求,也使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除此之外,艺术家们还遵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将艺术创作与自然、农业、环境、历史等元素相结合,在突出地域性的基础上将艺术融合进自然环境中去。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举办来为当代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多、社会影响力扩大等许多益处,最重要的是使原来几近衰落的乡村地区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人们更愿意留在这里而不是城市。

(三)当代公共艺术的设施化表达

景观的设施化表达是景观设计当下的新趋势。在营造景观的同时把其形式设施化,即更偏向公共设施方向的设计手法,美化环境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新体验。此类做法的案例我们可以参考土人设计的作品河北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如图4),整个河道的改造都用一个红色折纸形状的装置连贯起来,以此为主的线性装置从形式上来说十分艺术化,利用整体装置的各种上下转折来形成诸如休息座椅和桌子、自行车停放处等设施,一个艺术化的装置不再是只能供人欣赏玩味的作品,而是兼具实用的设施化环境主体。这是我们在当下乡村景观改造中应该提倡的一点,因为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施工条件不成熟,资源又相对匮乏,所以功能性实用性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最基本的问题。景观设施化的这种趋势是实实在在根据我们设计当中的需求和问题而存在的,是解决环境景观设计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理想做法,是从整体出发而且效果出众的巧妙做法。

(四)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中的互动参与性表达

孙欣博士的论文《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中总结到,“公共艺术的文化使命认同与公共艺术媒介价值的认知,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互动性,公共艺术是互动为核心的艺术品”。笔者认为公共艺术与纯艺术的区别就是在于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参与性是互动性的前提条件,而参与性也很好地展现的公共艺术的灵魂“公共性”。场所和场地的公共性是对于整个外在的空间环境而言,参与互动性就是公共艺术内在公共性的体现与升华。公共艺术的国内外的相当多的案例其作品的共同点就是大众的参与互动性,例如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艺术作品(如图5)有当地村民和志愿者的参与所以显得格外珍贵,这些包含村民质朴与纯真精神的作品令人感动。还有日本立川地区的街头公共艺术的改造(如图6),以公共艺术品为基础,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动性为途径,来达到美化并环境,提高区域识别性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所以,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改造中,人的参与互动性对乡村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地域化和乡土化为基础的乡村地区,村民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自己对乡土的认同感,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弥补艺术家对当地认识的不足,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贴近乡村文化和生活,让艺术跟乡土更有效地结合。互动性则体现在村民日常的使用或外来游客的参与中,通过对作品的认识与了解更加能对地域的文化传统,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有更深入的体会。

结语

对于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的介入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因为当代公共艺术之于乡村不仅仅是环境和设施的完善优化,是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构筑,更是给现阶段面临发展瓶颈的乡村地区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艺术动力。以当代公共艺术为乡村发展支撑的方法会成为解决我国乡村问题的新思路。

图1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民间舞蹈》 图2 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图3 广州中山岐江公园 图4 河北迁安三里河生态河道改造

图5 濑户内艺术节大竹伸朗作品《家计划》 图6 濑户内艺术节藤本壮介《直岛小提琴》

参考文献

[1] 李宜谦 . 基于尺度下人性化城市空间的建立及优化 [J]. 设计 ,2016,29(1):150-151

[2] 郭湘闽,王冬雪. 健康城市视角下加拿大慢行环境营建的解读 [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28(5):53-57

[3] 陈忱 . 城市高架交通负空间再利用研究 [D]. 清华大学 ,2009.6:35-40

[4] 汪辉,刘晓伟,欧阳秋 . 南京市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初探 [J]. 现代城市研究 ,2014(1):19-25

[5] 周恺,宋煜,陈宇 . 英国“公共路权”系统的规划管理制度及其沟通下的城乡空间 [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28(5):86-93

[6] 毕璐璐 . 城市交通节点——过街设施创新设计研究 [J]. 设计 ,2017,(1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