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的首饰设计教学

0

文_Text_林楠   图_Photo_宋懿

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到现在的数字化设计,信息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很多人跨越传统设计的思路,直接用技术实现设计的突破。在首饰设计行业,3D打印等前沿技术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以技术为主导的设计手法在设计教学中也有所渗透。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根据产业的需求做创新的教学课程,并向社会输送合适的人才。

宋懿是北京服装学院时尚首饰产品方向的教学负责人,有着十多年的首饰教学经验,并不断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他提倡首饰的产品化,鼓励学生做时尚首饰产品的落地实践,并调用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市场化的设计评估。

她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创新者。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让他们在课堂的学习中逐渐定位自己的方向,探求未来职业的多元发展。在拥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

她是学校重点发展的青年教师,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京服装学院教师作品展”、北京798艺术区“文脉”首饰艺术作品展中展出,其专著《饰出美丽风格》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几年专注于首饰的数字化设计研究,从底层逻辑出发,探寻首饰设计的未来发展,以及行业的数字化变革趋势。

她用点线面体的规划逻辑描述自己的职业发展,对自身多元线索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这是她多年教学及思考的精华,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的行业敏感。


4030821E-7DD6-4040-880D-944A245260E4.png

《设计》:介绍下首饰专业的发展?

宋懿: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是从工匠的角度切入然后按照西方的培养体系,做中国的首饰教育。更偏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内容,包括非遗的手艺制造也是课程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还有一个首饰的内容划分,就是艺术首饰和当代首饰。也会把很多观念艺术和概念引入到中国的教育体系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强调观念的传达,艺术化和概念化的首饰引导,这是比较主流的。

《设计》:如何看待首饰产业和教学的关系?

宋懿:产业跟教育应该产生对话,教育应该为产业输送有用的人才。从艺术的层面,首饰艺术的市场是一个特别小众的细分市场,中国目前没有这样成熟的土壤。但基于大的产业环境,我们需要有落地执行能力的设计人才。所以中国的院校里除了艺术和观念之外,开始导入更多的商业因素,比如实际项目的参与,注重产品的开发,款式的创新,工艺的多元化,材料的创新等。市场的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甚至要高于市场的要求去培养,这样才能带动外面的环境去发展。

中国首饰产业的市场环境和教育路线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包括非遗这部分,现在市场对非遗束之高阁,是一种可以保存起来的文化精品。学校方面也有传承的使命,努力去做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创新探索。在文化、经济各个方面,教育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反应者。学生在课程体系里可以依照自主的志愿,进行有偏向性的选择,这要看体系的包容性有多大,剩下就是学生自己的志愿和发展。


《设计》:首饰教育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宋懿:对于学校来讲,用户是学生,他们是在变化的。那学校的机制有没有随着用户的变化而变化,授课的内容有没有跟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老师有没有随着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这是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

此外要对变化特别敏感,从而去制定应对的策略,什么方式可以很好地应对这样的变化,甚至指引未来的变化。做教育的都说自己是面向未来的培养,这种培养要基于对当下环境的足够认知。未来已来,只是分布的不均匀而已,所以大多数人口中的未来不是真正的未来,它只是某个小领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可能你并不知道,甚至超乎了你的想象。所以做一个面向全球或者未来的设计时,要敬畏现在发生的所有变化,然后足够敏感,知道已经到来的未来发生在什么地方,是否能跟那些东西产生一些关联性。

《设计》:学术研究有哪些价值?

宋懿:学校有学术规则,设计师有设计事业的发展规则,当有两套规则的时候,就看你选择遵从哪个。学术研究与实践设计经验之间的相互哺育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前几年我更多专注于实践,这两年会觉得学术和研究变得重要。一个是求甚解,学术和研究强调内在的修炼,让人变得通透和清醒,从而对大势能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两种发展路线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几年开始写教材,就会有一些底层的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末端的现象,它的本源是什么?从这样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设计》:如何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让他们沿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

宋懿:我的课程都是项目类的,本身就在一条线索上,会给大家铺一条工作链,让大家在工作链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在工作链上可以有怎样的发挥。比如讲产品设计方法的时候,会给大家戴上“思考帽”,然后在这顶帽子的角色下进行思考,五个人一个团队,有人是组长,有人负责生产,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营销,有人负责运营。虽然还是在做一件事,但是在一个团队的带领之下,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协同着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设计不是停留在造物的层面,而是一个链条的存在,是各个端口,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让设计变得更好。所以在课堂上我把任务设计成工作链,让大家在工作链里认识自己,磨合兴趣。

我还鼓励学生课下多去实习、兼职,多跟社会接触。因为开始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去做什么,只有做了才知道适合什么。学生做完之后就大受鼓舞,用不同线索的视角反观设计是很必要的。比如,买手的角度,媒体的角度,销售的角度,对设计师来讲这些角度都特别宝贵。所以我鼓励大家在不同链条上用不同角度反观自己的设计,慢慢就可以发展成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只做设计师这一件事。

课堂上我会先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然后我提供一个工作框架给他,用问题去指引、推进他的工作,但不介入他的内容,最后要按照我的指导达到一个状态。所以课程的设计也是一种设计。最后很多设计标准不是我定的,而是他们提给自己的。用他的答案去要求他,然后提问他,他自己就会去评估是否做到。

像毕业设计展览期间就会有有效的反馈,有没有买手直接下订单、谈合作,我也会发公号朋友圈或者邀请媒体。在这样更公开的场合下去评估他,给他反馈,再结合自己的评价就会有更客观的认识。如果他们希望面向市场或大众,这就是检验他们最好的标准。如果他们的设定不是为了大众服务,就是做一个前沿性的概念研究,最后提出原型,就有另外一种评估方式。但基本上选择我的学生都是面向时尚、面向青年群体,做产品化落地,做产品创新的。所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学生会去找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点。如果你的设计价值输出成功了,就是具有商业性,反之则不是。


《设计》:如何看待首饰行业的未来趋势?

宋懿:我最近在写一本教材叫《首饰设计与制作: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就是从技术迭代角度去考虑产业的未来该怎样发展,包括传统产业该怎样转型。传统产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各行各业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底层工具变了,它产生的变化是什么?经营模式、制造方式、业务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管理方式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现象,但是很多传统企业没有意识到,总觉得是细枝末节的优化。但实际上计算机的介入或者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创造的思路。它是一种基于虚拟的构建,用算法、代码的方式去产生作品,彼此之间的传递是完全虚拟的。这种虚拟性和无限制性改变了我们看待设计的方式,因此设计产生创新的方式就完全发生了变化。

只要把系统和流程做好,之后用户可以自己决定适合什么样的产品,他就可以轻易获得,而不是传统的方式。这在服装行业里已经有很多应用了。比如西装的个性化、单人单款的流水线定制,用户在网站上录入所有西服的数据,然后会生成一个芯片,这个芯片嵌在定制的服装里,每到一个流水线,工人就会扫描芯片,根据用户留下的信息来制作。芯片就是在做一些细分的管理,把个性化的需求同步到每一个环节。这种自主性是通过互联网和虚拟软件完成的,因为有流程设计,这种基于大规模定制下的产品获取更能节省成本,更优化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设计》:目前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身份?

宋懿:我会用点线面体去描述自己的职业——我是一个人,做了一件事,讲了一门课。我还可以变成一条线索,一个线索上的三门课,这三门课有结构和梯度关系。最初是首饰电脑建模,是基于数字化软件技术的;之后上升到制造和数字化创新设计的视角;还有品牌企划与首饰产品开发,由设计制造技术手段上升到品牌和产品的视角,能够为落地做服务。所以我从一个点就变成了一条线索。当首饰作为一条线索,开始跟其它领域开始交叉的时候,面就形成了做面的人多了,许多人集合在一起,就可以成为一个体,首饰就会特别精彩、多元。一件首饰被赋予各个角度和专业理解,就变得特别有趣。点线面体是我个人的一个发展线索,也可以理解为首饰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现在所处的阶段就是从线到面的生成过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品牌的线索已经生成,我开始尝试做更多交叉整合,去结交和认识更多有趣的跨领域人才。比如,在智能首饰课程里会请新媒体技术的老师、工业设计方面做用户研究的老师,从底层的方法论到技术的支持,最后到学生维度的创新去做智能首饰的课程。还是首饰的范畴,但是可以跳脱,和别的专业去交叉,动画、媒体、服装、造型,最后呈现的综合性的结果就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