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胜峰:乡村设计 一种新的设计实践形态

0

段胜峰,作为四川美术学院工业造型专业的第一届学生,现任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段胜峰教授、博士生导师,见证了设计专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乡村设计服务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注三农问题,用设计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兑现,用设计扮靓乡村人居环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了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学科面临责任担当和发展机遇,四川美术学院在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基础上,持续进行设计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研究,意识到不同于城市设计,乡村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范式,需要建设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来引导新的设计实践。

洞察城乡,乡村和城市存在着资源、区位等落差,但是有这样的落差对设计来讲不是一个坏事情,物理学上有势能转动能,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落差如果运用得好,就可以转化成设计动能。在生态约束的前提下来做设计,如何避免把乡村做成城市的边角余料”——这为设计带来了难题,又指明的方向。城市中⼼”带来城乡收⼊、资源及区位“三⼤落差”,但也正是从“落差势能” 到设计动能驱动着乡村设计经验不断成型。每一个乡村都有着从自然到人文的独特资源禀赋,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产业、文化、组织、文化、生态等的振兴,更不能用城市产业梯级转移的方式而使乡村沦为城市的剩余空间。相对城市,乡村有着独特的农业价值、文化价值和家园价值等,既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又是永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设计需要担负起绿色可持续和文化可持续的责任,需要从生态的视角考虑具体乡村从物到人的资源的利用,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和具有乡土特征的和美乡村新场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例如: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四川美术学院团队将土家建筑风貌与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已有产业链的基础上设计打造生产性景观,让乡村美起来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农业的休闲、体验、旅游、康养等功能,全方位实现乡村价值。

乡村设计还需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设计学科惯常的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划分很难面对真实的乡村发展问题。乡村设计包含宏观层面的产业链规划、中观层面的农民参与产业链共创共享价值、微观层面的具体产品造型和场景打造,总之具体的设计驱动乡村振兴实践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设计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既要为乡村塑形,又要为乡村铸魂,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需要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兼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农业生产和智慧乡村生活,推动乡村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发展。例如:湖南大学的新通道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的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的以乡土为学院等,都是在“宏观-中观-微观”系统内所展开的乡村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让传统与当下对话,将传统元素注入设计驱动乡村振兴实践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生产生活新场景。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实践不断推进和深入,设计学科的使命感让乡村设计得到设计学界的关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乡村设计主要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的设计需求,其目的促进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兑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和人民幸福感。在实践中乡村设计展现出独立于其他设计的特征,而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范式。

其一,乡村设计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新的实践领域,之前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范例不能用于指导乡村设计实践,同时乡村设计联结着传统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原有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来关照乡村设计。

其二,乡村设计具有人民性,其价值目标不是指向商业,而是指向共同富裕。那么就地取材、就地取艺、就地生产等的“三就”原则方法将会成为其方法论的核心。设计师也应该带着家国情怀走出工作室,带着同理心走向乡村田野,认识乡村而反思惯常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重构我们的设计方法和实践路径。乡村设计特有的地方性和整体性,决定了有多少乡村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实践,充分考虑特定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农民具有的在地知识,才能让农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获得利益,真正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

其三,用设计学视角审视乡土社会、以设计思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站在人民立场进行设计实践,是否能够清晰地看到乡村设计的图景已然跃然纸上,建设一个有别于城市的乡村,能够在经济内循环中实现城乡的互向价值。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设计学科应该正视乡村设计这一新的设计范式,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投入其中进行理论建构和创生鲜活实践,在祖国大地书写下厚重的乡村设计论文,形成乡村设计的中国经验、中国案例和中国理论,在国际互鉴交流中推广中国方案,为世界设计贡献新的鲜活的中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