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地区住居环境构成要素 ——以云南佤族民居为例 THE CONSTITUTIVE FACTOR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SOUTHWEST YUNNAN ——A CASE STUDY OF WA DWELLINGS IN YUNNAN PROVINCE

0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杨金月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带有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民居文化被现代化的进程侵蚀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佤族是其中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及向中南半岛延伸至泰国北部。我国佤族先民,改革开放以前,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民居主要建于半山腰,为适应山地及潮湿的气候,建筑形式多以干栏式为主,也有部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民居为四壁落地式,大部分受傣族住居形式影响较大,房屋形式多为干栏式竹木构架。本文试图通过对佤族民居实地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佤族村落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得出滇西南地区传统民居构成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有助于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佤族;茅草房;干栏式;传统民居;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8-0156-02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akes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roded by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Yunnan is one of the larges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 Wa i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ino-Burmese border area and extends to the southern part of Thailand. China's Wa ancestors,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ive a slash and burn life. Residential buildings mainly built in the hillsid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ountain and humid climat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more to dry bar-based, but also part of the Han culture by the impac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for the four walls, and most of the larger forms are effected by Dai residents. The form of the house is mostly dry bar-type bamboo fram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by trying to find out the typical Wa residential village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Wa people, and hope that this study will help 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Keywords:Wa; thatched cottage; dry column type; traditional residence

引言

作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的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秘色彩。关于佤族的形成,《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书中这样记载:“到了唐宋时期,濮人已分化成‘朴子’和‘望’两族,前者形成今天布朗族的崩龙族(现称德昂族),后者形成今天的佤族。”

一、沧源佤族村落与民居现状

云南佤族民居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南段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之间、怒山山脉南段。佤族所处的区位较为特殊,由于山区交通不便,造成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有很大困难,地理位置的边远性,远离国内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佤族民居主要依靠自给自足方式维持生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佤族特有的民族特点。佤族村落的向心式、离散式布局形态,说明了佤族人们内向性格特征。

改革开放后,传统民居受到现代文化旅游的冲击,原始面貌的古村落已变得极为稀少。沧源县和西盟县是我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也是我国佤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区域,其中沧源县翁丁村佤族村落原始风貌保留最为完好。西盟县佤族民居受旅游开发影响,传统民居受破坏程度较大,多数佤族民居已经发展到第二代,也有发展到第三代,从民居建筑形式发展来看,傣族民居的发展较快于佤族。 发展到第三代的傣族民居,其建筑材料已经被土、砖块等现代材料所替代,传统的就地取材已不复存在;为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传统的功能空间被现代功能替代;佤族民居中最重要的火塘,在现代建筑中已消失于人们的视线。民居形式的改变,意味着传统民居的生活习惯也会随之变化。第三代民居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即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第三代民居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佤族和傣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二、沧源佤族民居类型

佤族村落分布形式分为向心式、离散式等,佤族民居受到傣族和汉族影响,传统佤族民居大部分受傣族影响较大,由于生存环境和民族交流的原因,佤族和傣族的传统民居似乎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但又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他们世代生活在山区,为适应山地地形及潮湿气候,建筑形式多为干栏式,同样世代生活临近的两个民族,傣族则作为较强势的民族,生活也比较富裕,而佤族则处于弱势民族。

(一)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山地房屋住居较为适合的建筑形式。佤族的干栏式民居,其历史渊源可以从沧源境内的崖画上追寻。有一个把房屋建在树上的图形,屋顶靠八根柱子支撑,立在一棵画有树干、树枝和须根的大树上,可谓“依树搭巢而居”。由此可知,佤族民居建筑的历史久远。佤族干栏式民居房屋较傣族民居干栏底层架空高度要低矮一些。有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称之为“高床式住房”,并认为这种样式的房屋是经稻作农耕民族的祖先合理设计出来的。佤族的干栏式房屋与傣族相似,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二层住人,底层架空,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柴禾之所,佤族干栏式房屋其底层架空高度仅为1米多高,被称为“木掌楼”,屋顶是由两坡面再加上两端的圆弧形屋面组成,屋面檐口较低,几乎与架空晒台平齐。佤族民居一侧的晒台,超出屋檐滴水线。较大的晒台也有的分为上下两层,高度相差40厘米左右,晒台是用来休息、交谈和人们劳作的空间,由于室内光线不足,即使室内有火塘闪烁的火光,也不能够满足在室内做手工艺活所需要的光照度,半开敞的晒台空间大大弥补了室内光线不足的使用空间(如图14)。

(二)四壁落地式建筑

佤族民居建筑形式除了干栏式以外,佤族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民居形式,建筑外形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罩子,被称为“鸡罩笼”。建筑外形像是一个大罩子,室内布局完全被超大的圆弧形茅草屋顶笼罩着,低矮的屋顶几乎接近地面,进出口就在圆弧形屋檐的一侧挖一缺口,有很强的标志性(如图58)。

屏幕快照 2018-05-03 上午11.07.49.png

三、 佤族民居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原始佤族过着刀耕火种、时常迁居的生活。佤族人长期生活在大森林中,对大自然有着更加浓厚的情感色彩和精神寄托。佤族人们崇拜自然神灵,认为万物有灵,从生活方式、房屋布局、宗教信仰等,无不能够使人深刻感受到佤族人们对自然神灵的尊崇与敬仰。

(一)自然因素

佤族人们主要生活在阿瓦山地区,房屋也是建在半山腰区,由于山路曲折交通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又因佤族人们缺少与外界的联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佤族靠山吃山成为了他们的生存首选。这种特殊的限制条件,一方面使得佤族经济的落后,另一方面由于佤族人们长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成为了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大自然的奥秘成为了佤族人们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神圣之说,同时也铸就了佤族人们在建造自己居所的时候,形成了佤族民居独特而神秘的色彩。

翁丁村所在的阿瓦山区,正是山林围绕和云雾缭绕之间,属于亚热带气候,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村内海拔在1600~520米之间,翁丁村的气候比较温和,四季没有明显的区分,平均气温21.5℃。在很大程度上,湿度、温度、采光等的不同,气候也决定着所在地区民居建筑的形式,同时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翁丁村的阿瓦山民居,清晨的民居仿佛就是人间仙境般,半隐半露的干栏式茅草房,只有走到近处才能够看清房屋的结构。半山地区并不规整的盘山道路,依山而建的民居住宅,都是基于现有自然条件基础上进行建造,这里的房屋和道路与自然融合得相得益彰。房屋的选址一般会靠近水域边缘,住屋材料采用当地现有的建筑材料,如竹、木等山林间自然生长的物种,建造的房屋,能够与山林树木融合为一体,房屋仿佛是森林中自然生长的一样。

(二)人文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前,佤族几乎不与外界交往,思想的固化,不接受外来新事物的进入,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这阻碍了佤族的发展。同时也正是由于佤族保守的思想,得以形成了佤族独具魅力、别具一格、带有神秘色彩的佤族文化。对于宗教的信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都离不开神灵的影子,在疾病与灾害面前,祈求神灵保佑。同样与佤族生活在山区的临近民族“傣族”,两个民族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佤族与傣族虽然所属不同族系,但百濮系、百越系都是上古时期的古老民族,传统民居有着共同相似之处,在民居类型上均属于本土型,民居分布的地域类型也同处温热地区的低热平坝、低热山地间。由于傣族是占有强势地位的民族,对佤族传统民居有着较大影响。建筑形态上,与傣族同时干栏式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主材多用竹、木,房间面积上,傣族住屋面积要大于佤族,这是由于佤族的经济普遍高于佤族,也由于佤族长期受到傣族这个强势民族的压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历史、审美、宗教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结语

传统民居不是文物,任何时候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着,在研究传统民居时,首先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而不是把传统民居的概念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这有背于对传统民居的真正理解。文明传承的核心不仅仅是形态和符号,更重要的是内涵和思维模式。作为山地文化的物质载体,佤族民居无论是其建筑本身,还是其文化内涵都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大禹 .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 [M]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199706

[2] 杨大禹 . 朱良文 . 云南民居 [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012

[3] 魏德明 . 佤族文化史 [M]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200106

[4] 朱良文 . 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 [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107

[5] 张正军 . 文化寻根 [M]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901

[6] 伯纳德 .鲁道夫斯基著 . 高军译 .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 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 [M]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110

[7] 诺伯格.舒尔茨著 . 尹培桐译 . 存在 .建筑 .空间 [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0

[8] 诺伯格 .舒尔茨著 . 施植明译 .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M]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0

[9] 张捍平 . 翁丁村聚落空间与居民居住行为关系的研究 [D] . 北京建筑大学 . 2013

[10] 何平 . 从境外诸国文献和传说看佤族的形成 [J] . 思想战线 . 2006 (06) :107-110

[11] 余晓兰 . 云南翁丁佤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 [D] . 云南师范大学 . 2015

[12] 胡冀珍 . 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D]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