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融合下高等教育新启示 ——以美国Parson 设计学院为例 NEW ENLIGHTE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DESIGN WITHIN THE FUS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0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赵勃洋

摘要: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进,同时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办学经验加以学习借鉴,美国艺术设计教育逐步形成为一个完善且先进的教育体系,这得益于美国设计院校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等。

关键词:科技与艺术 设计融合 帕森斯设计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108-02

Abstract: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also with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o learn from, the American artistic design education gradually formed into a perfect and advanced education system, which would thanks to the flexible school-running mode of design colleges, a high degree of soc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peration system.

Keywords:Technology and Art Design fusion  Parsons School

一、帕森斯学院概况及特点

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以下简称帕森斯)由艺术教育家弗兰克·帕森斯创立于1896年,在1970正式与纽约的New School 合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艺术设计类高校,同时也常年稳居全球艺术与设计学院前五名,其著名校友例如山本耀司、王大仁、吴继刚、Marc Jacobs(LV)、Reed Krakoff(Coach)和Tom Ford(Gucci)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为其奠定了在全世界艺术设计高校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帕森斯现有五个与设计艺术相关的二级学院,本文所关注的是:艺术媒体及科技学院——专注现代媒体、交流方式以及体验化设计,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同学们通过实习、研讨以及校内项目,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前沿的、看似与艺术无关的科学技术,例如计算机编程、硬件构架等[1]。艺术媒体及科技学院贯彻并体现了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核心价值观:课程创新、协作方法、开拓技术与实验的应用、挑战现状的愿望,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

二、师资及专业建设

帕森斯与行业联系十分紧密,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毕业生的就业率上,更体现在其师资上:帕森斯现有127名包括行政部门在内的专职人员,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基础课程,例如设计史、创新概念等;而其兼职教师人数则高达1100多名,而这些教师全部来自于行业,根据科系、课程或学生的需要引入相关的专业技术,帮助学生完成其作品。帕森斯有近4200多名本科生以及300多名研究生,教师则有1200多名,这高达1∶4的师生比我认为是保证教学品质和成果的基础条件。(见图表1)除此之外,帕森斯还有一套教师评价网络系统,所有教师都可将自己所做的与教学或科研相关的事情上传至云端,这款软件将会根据教师所上传的文件自动记录并保存成册,学期结束后,每位老师的工作量、教学成果以及科研项目都将是一目了然的。

 屏幕快照 2018-03-20 上午10.27.22.png

作为帕森斯学院的教学特色之一,外聘兼职教师这种双向融通的模式被众多专家认为是使其在全球众多设计院校中保持龙头位置的重要因素[2]。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向各个领域内的顶尖公司聘用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将前沿技术和实训项目一并带入课堂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将广泛接触某一行业内的多家公司,有针对性地聘用最为适合的外聘教师,而外聘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并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质,也可谓是寻求人才的一大捷径。同时学校亦可作为一个专业平台,使得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外聘教师们有机会深度接触,同样可以开展教师之间,甚至是外聘教师隶属公司之间的合作项目(见图表2)。

在课程设置上,帕森斯学院与一般艺术设计学院显著的不同在于任何一个专业都没有基础软件类课程,经专业负责人解答得知,帕森斯的教学理念更注重设计的构想及发展,本科学生前期的重点课程在于设计理念和艺术基础的教授,后期老师鼓励并辅助学生自主创作,至于应用软件,学生则需要通过Lynda或Digital Tutor等网络教学平台去自学并实现(学生在课下自学的时间是课上的2-3倍)[4]。学生每学年需要修满9-15个必修课学分,但若想合格则共需21个学分,也就意味着学生若想顺利通过本学年考核,则需要在选修课修满6-12个学分,技术类课程就可以作为选修课辅助学生完成项目,每门选修课每周都有一整天的时间循环授课4-5次,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上课时间。

经了解,帕森斯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有着截然不同的专业背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艺术生的成长经历,他们之所以能够将之前的专业与艺术设计融合得恰到好处,是因为帕森斯的另一大教学特色:

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定位[4]。当学生的一个创意得到老师的认可后,老师将安排他去学习可以帮助其实现创意的科学技术。学生们在前期自己进行对创意的修改、编排、策划,而后期实现则需要兼职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将有着相同需求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小班授课,对每个学生的项目都进行深入了解与追踪,并最终辅助其完成硬件实体。这也体现了帕森斯对文化、艺术和科技融合的追求,他们看重的就是跨专业研究所带来的专业创新以及颠覆性思维。

屏幕快照 2018-03-20 上午10.27.33.png

三、科技与艺术融合所带来的启示

帕森斯设计学院之行使我们开阔了视野,体会到了世界顶级设计学院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如下几点

启示:

(一)科技之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与科学专业中看重的是学生两方面的素养:创意设计和科技手段[5]。创意设计是众多艺术设计学院的根本,这点毋庸置疑,但像帕森斯学院如此执迷于运用科技手段来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的,只有英国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了。此次工作营课程中听到老师提到最多的词就是“科技做工”,他认为创意设计固然是立足的根本,好比走路:有创意和想法相当于抬起脚,而通过科技手段在展示形式上不断出新,并最终可以制作出硬件实体才表示抬起的脚落了地。工作营在短短12个课时内,就教授了同学们一套先进的硬件软件结合的技术,展示出其在科技方面的熟悉和重视程度。

(二)学习艺术/设计的初衷

经了解,帕森斯学院有很多跨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人在从事与艺术设计毫不相关的职业后,又重新返回大学阶段充电[6]。而帕森斯的招生标准中也有对学生学习艺术/设计初衷的考察,通过考察的学生将会得到教师的辅助与支持,从侧面体现出帕森斯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三)专业上体现社会责任感

帕森斯学院的毕业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改变社会、改变生活环境及质量为主要目的去进行自我的发展。

(四)选修课/课后自习软件的教学模式

一般软件应用类课程在帕森斯学院是不占用课时教授的,学生若有需要,则学院可提供付费账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第三方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学。而应用技术类的选修课同样为有着相同需求的学生们提供了额外的学习机会。这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四、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若想在真正意义上将优秀的高等设计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学习吸收并为己所用,建立长时间定期的合作交流关系有有效保障。以下是笔者认为高效的合作方式:

(一)以帕森斯暑期短期课程培训为合作突破口

在暑假期间,委派老师带队数名学生至帕森斯参加短期课程培训:

1. 在对培训的同时,我方可以对帕森斯学院的相关专业进行深度了解。纵向:了解课程设置、教材运用、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等;横向:了解企业外聘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思维,分析帕森斯学院与行业紧密联系的合作模式。

2. 与帕森斯学院课程管理委员会接洽商讨课程认定事宜,基本原则为“对方拟定、我方调整”:对方依据帕森斯学院课程设计标准以及招生标准拟定出针对留学生的基础课程构架,我方则根据我院具体师资情况进行调整,配合、满足对方课程设计标准,从而获得对方的认定资格。

(二)教师/课程互换

教师互换所带进来的不仅仅是人,更是课程,因为请对方教师来肯定是要教授其擅长且专业的课程。这也就说明“教师互换”等同于“课程引进”,通过引进对方教师及课程,观察此课程在我院的相关专业中是否合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映如何,由此来对比找出我院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帕森斯设计学院作为享誉国际的高等艺术类学府,值得我国艺术类高校学习的经验和模式数不胜数,但我方仍需保持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将他山之石拿来后仍需以我国教育基本国情为基础,经过打磨、抛光、应用、反省,反复检验以确保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柏萌、郑曙旸.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评述.装饰.2008.(02):108-109

[2] 陈玲玲.以美国为例谈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研究.2016.(07):130-131

[3] 张慧斌.美国设计教育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美术教育研究.2011.(07):64-65

[4] 王文娟.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艺术教育.2016.(01):268-269

[5] 徐顺智.浅析交互媒体设计中的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新闻研究导刊.2015.(02):138-139

[6] 曹盛盛.解读美国艺术教育环境背后的教育理念——访美国三所艺术设计院校之心得.装饰.2013.(0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