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以无为剔墨纱灯技艺为例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CTOR NETWORK THEORY ——AN EXAMPLE OF WUWEI TIMO LATERN

0

南京工业大学 包书林

摘要:无为剔墨纱灯是一种由手工制作,集木雕、漆工、绘画工艺于一体的传统灯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无为剔墨纱灯技艺经历了多次的繁荣与衰落,最终难逃濒临失传的命运。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文章以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 Theory)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无为剔墨纱灯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网络关系转变,试图辩证出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存运作模式,征召更多的行动者参与网络构建,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无为剔墨纱灯 传统手工艺 行动者网络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8-0027-02

Abstract:Wuwei Timo Lantern is a traditional craft combined with carving, painting & drawing. It has experienced vicissitudes in the history and is fading away. Traditional craft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as modern industry develops, the position of tradition is challenged. The article based on Actor Network Theory analyzes the change of network relationship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history of Wuwei Timo Lantern and tries to figure out a new surviving pattern of traditional crafts recruiting more people to build the net to succeed and develop them. 

Keywords:Wuwei Timo Later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ctor Network

引言

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文化多样性、增强了民众文化自信、构建国家形象具有深远意义。现代文明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但是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停滞不前、生态链断裂等问题愈来愈严重。无为剔墨纱灯作为安徽地区八大特产之一,同样面临着技艺流失的窘境,文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无为剔墨纱灯技艺的行动者网络转变过程,试图通过兴趣转译,吸引更多的行动者参与网络共建,形成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有效网络。

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 Theory)是由巴黎学派代表人布鲁诺·拉图尔提出,在进入科学实验室进行长期观察后,拉图尔否定了自然与社会分离的观念,在行动者网络中,提出“行动者”不仅指人,也包括了非人因素(non-humans),每个行动者都是一个结点(knot),而每个结点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行动之网。拉图尔提出“转译”概念,并表示:“它是由事实建构者给出的,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吸收的人的兴趣的解释”1 。构建行动网络的过程中,需要吸收他人(enroll others)参与进入网络,并使被吸引的群体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坚实强大的同盟。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是一个多方努力和共同协作的过程,手工艺的发展离不开手工艺者,更离不开社会因素。因此,纳入行动者网络中加以考虑,有助于揭示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传承的不足并探究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无为剔墨纱灯多为方形,木质框架采用榫卯结构,能够折叠拆装,保存方便。制作步骤分为:木雕、上漆、裱纱、绘画、组装。灯架选用坚实细腻易于保存的木材,比如:紫檀木、花梨木、香樟木等,纱灯的框架为镂空雕刻,上方多为龙头或凤头形状,下方常为象鼻形。龙凤皆为吉祥之物,而更象征着吉祥、平安、如意,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灯身框架外沿宛如龙背的鳞翅,整个纱灯的框架犹如条游龙盘旋在上面,这大概也是古代皇室对其钟爱的原因之一。盖头上有六对由金粉描绘的龙眼,在能工巧匠的笔下显得格外生动。灯体经油漆后,呈现紫檀和红木两种色彩。上漆不仅能起到保护木材作用,还使框架显得更加古朴雅致。在纱灯的六方盖头上嵌进木框,框架内固定绢纱,绘制图案题材多为戏剧、人物、山水等,最为巧妙的要数戏剧题材,不同的灯幅可以描绘成连续性的故事画面,极具艺术欣赏性。最后将单个灯体结构组装,并在纱灯盖头的龙嘴下边和灯座的下方佩吊丝质长须穗,使纱灯显得格外华丽庄重。

“剔墨”的奥妙体现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前确定绘制区域,并在这一部分涂上一层胶,然后在胶上着色,而多余的墨汁则需要经过剔除这一步骤,最后经过层层晕染完成绘画,如此处理后画面以外的部分都是透明的。当烛火在灯内摇曳时,夜暮中远远看去,仿佛感到画面上的人在动、树在动、马儿也在动,别有一番趣味。剔墨纱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是手工艺人精湛技艺和艺术精神的物质体现。

二、无为剔墨纱灯的网络分析

 剔墨纱灯,在没有发明现代灯具之前,曾为古代的照明用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品。随着技术的革新,逐渐被工业产品取代,从照明的功能诉求及成本效益来看,早已不符合成本原则。在缺乏竞争力、丧失市场的情形下,繁琐复杂的制作过程,使得剔墨纱灯的工艺也逐渐消失。纵观剔墨纱灯的发展历程(如表1),在经济模式、生活观念和体制的转变过程中,过去曾经辉煌的文化,可能因此不再适用于现代

屏幕快照 2018-04-08 下午2.53.09.png

的生活和产业形态,因此剔墨纱灯技艺的网络结构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的转变。 

第一个阶段,传统手工业时期,多为民间手工作坊,能工巧匠就地取材,从制作到销售基本都是自主完成,因此网络结构也较为单一,后得皇室青睐,剔墨纱灯的行动者网络得以向外界逐渐延伸;第二个阶段,纱灯参展得到好评后,政府开始重视并着手管理,开办纱灯厂,实行分工合作,有序管理的形式,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剔墨纱灯的技艺革新,并达到了鼎盛时期。重新定义后的纱灯,物品本质不变,实际功能不变,但赏玩的艺术价值提升,成为了传统工艺开发新特色,适应社会诉求的成功典范。文革时期的破坏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手工业的生存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剔墨纱灯手工技艺共建网络在这一阶段逐渐解体;第三个阶段,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国家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围绕传统手工技艺展开一系列的宣传保护活动。无为剔墨纱灯技艺重新被找回,并确立传承人,社会媒体争相报道以挽救这一即将失传的技艺,这反映了剔墨纱灯技艺共建网络的重新构建。

剔墨纱灯新网络的构成,仍然呈现了多方面的问题:从人文角度来看,外部文化的冲击,造成了其内部文化生态断裂,同时,人们对手工艺产品价值的认识不足,缺少人才与手工艺者的支持;社会角度,缺乏社会大众支持,政府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多数停留在短期宣传和宏观控制的状态,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制订传承计划;科技角度,缺乏理论知识与创新技术支持传统文化向多元的文化形态转变;美学角度,剔墨纱灯形式与品种单一,缺乏创新设计,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环境;产业角度,外地纱灯粗制滥造,挤压市场,曾经形成的产业链断裂,现阶段未实现明确分工合作,生产效率低成本高,附加价值低。

当问题逐个呈现时,通过转译行动者的兴趣,赋予利益吸引其参与其中,才能形成有效的传承发展网络。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业务范畴,而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其行政管理提供文化条件、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创新人才的介入,可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手工艺找到适应现代的存活的方式,而创新人才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元素和灵感,能够提升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企业通过注入文化底蕴,可提高其精神内涵,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普通民众和手工艺持有者在传承的过程中结合外部资源,实现生活环境的美化,一方面与传统文化结合,另一方面与生活文化结合,有助于增强地方民众的自信心。另外,传统手工艺如果在地方得以存活,增加手工艺从业人员,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口外流,并且能解决老人或孩童长期照护问题,从而起到良好的社会设计效用。

在征召和动员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可担任主体,为剔墨纱灯技艺发声,呼吁不同的行动者参与其中。对于招募的对象,首先要考虑与技艺息息相关的手工艺持有者,动员更多的手工艺爱好者和人才,根据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用更多的利益吸引他们主动承担传承创新的重任。企业更是未来剔墨纱灯征召的主要对象,如何将这项工艺融入人们生活,结合企业创新人才,以不同的产品形式赢得更多民众的喜爱,进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三、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网络构建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传统手工艺共建网络的重构,需要社会不同角色的行动者携手合作,每一个参与者在网络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不断转译新的行动者入网,加入的行动者也会继续吸纳其他行动者介入,从而打造异质行动者效益最大化,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够长期维系下去的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联盟。

(一)联合传统手工艺,互相借鉴学习

与相同性质的手工艺联合,形成更具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同盟。一方面无为剔墨纱灯可以吸收像浙江桐乡剔墨纱灯、藁城宫灯等具有共同“兴趣”的非人行动者,组织成为中国传统灯彩手工艺联盟。并向发展较为完善的藁城宫灯借鉴,吸取传承经验,定期举办系列灯会展,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开发多媒体销售平台,比如:自媒体平台、APP、论坛等,加强宣传,实时追踪工艺现状,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并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米芾文化、无为庐剧、无为鱼灯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链展示。

(二)借助高校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本身就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这种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的教学方式更接近传统手工艺的传播环境。如今,我国众多具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高等美术院校纷纷将手工艺纳入学校课程中,从理论与实践上展开手工艺实地调查、技艺传承与创新。具有地域优势的高校应借鉴其经验,肩负起培育传统手工艺人才的责任,培养并挖掘人才,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三)设计整合创新,拓宽发展空间

当传统手工艺原有的功能和诉求消失,用心的表现形式,满足市场新的诉求,就能赋予其新生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以文化产业为推动力,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功能特点新应用,以文化体验的方式衍生出新故事,并使之成为地方对外宣传的特色。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手工艺由单一生产制作到文化整合—设计—再创造的新飞跃,开拓更广泛的经济市场价值。文化创意产品既能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实用性,又能发挥现代设计的创意性,是传统手工艺的理想发展模式之一。政府响应号召为企业提供商业化的环境和资源,而企业在支持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身形象,增加产品文化附加价值,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与社会民众连结,增加对外交流 

手工作坊是传统手工艺的起源,对于手工艺的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手工艺说到底是人的技能和技艺的遗产,它虽以物质形态作为终极目的和表现,但创造者的技艺才是遗产存活的标志和活态形式”2,如果手工技艺失传,即使在博物馆留下物化形态的遗产,也背离了传承活态技艺的初衷。在传承工艺的环节中,政府可设立基金,为群众提供短期或长期学习交流场所,使原本属于地域或特定族群特色的传统文化被大众接受,甚至认同,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文化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将新鲜创意注入活态的传统技艺中。

结语

传统手工艺的产生,有其时代及地域的特色和背景,随着时空的转换,丧失了产生的基础,若不与时俱进,跨越时空赋予新时代的创新价值,则珍贵的文化资产就可能因为在现代找不到定位,而只能放在博物馆内珍藏。如何让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光彩,离不开多方行动者的共同参与,合理利用和分配每个行动者的利益。注入更多适合现代的年轻元素,实现传统手工艺重新进入日常生活,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完善外部环境的同时,提高传统手工艺人的收入,满足所有参与成员的利益需求,增强共建网络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注释

1 布鲁诺·拉图尔 . 科学在行动 [M] . 刘文旋 . 郑开 . .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2005 : 203

2 郭荣茂 . 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闽南永春漆蓝共建网络的变迁 [D] . 上海 . 上海大学文学院 . 201 : 158-159

参考文献

[1] 布鲁诺·拉图尔 . 科学在行动 [M] . 刘文旋 . 郑开() .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2005

[2] 郭荣茂 . 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闽南永春漆蓝共建网络的变迁 [D] . 上海 :上海大学文学院 . 2011

[3] 柳宗悦 . 张鲁() . 日本手工艺 [M] . 2.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

[4] 柳宗悦 . 徐艺乙() . 工艺文化 [M] . 2.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

[5] 柳宗悦 . 徐艺乙() . 工艺之道 [M] .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

[6] 张学东 . 黄凯 . 无为剔墨纱灯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开发 [J] .装饰 . 2015 (02) :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