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京燕:量子思维对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影响

0



包豪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艺术设计院校,为工业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特此,在包豪斯成立100周年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里,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长沙举办了“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设计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覃京燕教授应邀在27日上午场的演讲中,提出了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对未来设计产生的巨大影响。她认为设计是需要跑在时间之前的,未来是量子的世界,而量子创新的思维就是为设计提高这种可能性的概率。面对当下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及生产力,我们应当做出反思,包豪斯的教育是否还适应目前的设计环境。而量子思维的出现,让设计回溯本质,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用量子思维方式去思考设计的创新问题。


我这次的演讲,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用词:一个是量子,还有一个就是元设计。


我去年跟许平老师以及他的一个博士生,三个人做了一件似乎不可能的事——八天环游地球。我们去了英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22个地方。我们在英国去了RCA、剑桥大学、帝国理工,然后德国德绍的包豪斯和魏玛的包豪斯我们也都去了,还去了西门子的智慧医疗,美国我们去了哈佛大学,还有MIT Media Lab以及东北大学等高校及企业。在八天环游地球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去调查研究全球设计的一流学科,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其中在RCA的那一站,我代表许老师问了RCA的副校长和院长一个问题,“相比包豪斯,RCA的历史更悠久,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设计尤其是在我们中国人的设计圈子里,都觉得包豪斯的影响力比RCA要强很多呢?”当然,毋庸置疑,在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副校长和院长的脸都黑了。但是,如果这里要说RCA与包豪斯有什么不同,那就是RCA培养出来的人是比较强调个体的开创性的人才,但包豪斯的培养方向比较强调群体,这里面反映出来的就是在教育方面特别不一样的观念——你培养的是个体还是群体?那么包豪斯为什么在中国特别有影响力,这其实跟教育的生产力是紧密相关的。德国的教育采用的是有点批量生产的方式,被日本引进,然后中国又去引进,这种方式对于我们当时从零到一,然后再走到规模化,其实是起到了非常大的助推和帮助作用的。但是,当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生产方式的时候,我们就要反思包豪斯是否还适合我们当下的这种社会创新与设计教育。


总体来讲,这三个国家在创新教育这方面特别不同:英国强调的是国家创新体系方面,从一个国家、一个全球公民的角度来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德国是根植在他们以工业为基础的非常严谨的信息系统里,他们的信息理论和系统理论与我们中国的信息观和系统观是特别不一样的。他们现在比较受困于他们已有的设计游戏规则,而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他们的设计就难以走下去了,特别是对于大数据保护的隐私法令和trust-worthy AI(即值得信任的AI)。由于这两个方面,导致了他们没有办法走向万物互联;而美国的创新教育就非常有意思了,美国是从造物的基本,从规模层面以及生产力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所以他们特别强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这些东西,而且他们商业的转化速度也非常非常的惊人。


这些和量子创新有些什么联系呢?众所周知,当今的设计确实在思维层面存在一些欠缺。我们现在还在用牛顿思维和非量子的思维去思考与创作一些事情,这里面就包含了有关包豪斯的观念,其实我对100年前的包豪斯所知不多,算是外行,但是我在德国的包豪斯和在中国美院包豪斯的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对包豪斯创始人的录像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当时格罗皮乌斯在录像里面说了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打动了我,他说,“这一刻意义非凡”。


“这一刻”指的是什么?“这一刻”就是在100年前的那一刻,那个从手工业向大规模工业化进行革新和转变的时刻,格罗皮乌斯其时也会面临很多各种各样的变化,是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相关联的变化。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就印证了这种变化,100年后的今天,2019年,信息时代与智能的时代,同样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通过这个视频我们来体会一下。我目前正在做有关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慕课,霍金曾说“当今最强大的是人工智能的崛起”,比如说智能机器人、新的阿波罗脑计划、无人驾驶车,还可以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公益方面,以及伦下一代伦勃朗的AI艺术项目等,也就是说画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加上3D打印来做,在博物馆里,我们也可以和五千五百万年前消失的恐龙一起来去看黑洞,还有我们的游戏,如果没有人工智能,游戏根本就玩不起来,所以它的核心领域还是游戏的人工智能。这个视频里所展现的,就是我在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慕课里所谈到的主要内容。


人工智能,是我们现代人类创造的最强大的垄断工具,因为它有四大基础,而量子也是在这种基础之上产生的。将来新的量子计算将会超过我们现在所有的非量子计算机,而我们现在正处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加区块链的环境下,这三个点可以分别对应生产工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我们已经改变了,而生产力,以淘宝为例,它一天的交易量就是上千亿次,而且这还仅仅是在淘宝,你就可以想到它里面巨大的交易量和数据量。我们的生产关系也在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在人工智能下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你可以是设计师、医生、律师、策展人,甚至是导演。


那么面对未来设计,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活在过去的,一种是活在未来的。设计是需要跑在时间前面的,而不是这个想法刚出来做出来之后它就已经死去了。制作的过程只是设计想法的一个倒叙过程。我们需要在一个规模层面上用活数据、活产品、活生态去进行一个元设计,从它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倒逼我们的思维改变,而量子创新的思维就是为设计提高这种可能性的概率,因为量子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拉近设计想法和现实的距离。


那么问题来了,距离有多远?奇点即是焦点,在我们人类的审美意识下,审美是有焦点的,所以有对比调和,才突出主题,最后是我们的意念来定这个乾坤。如果你的愿景不想要这么做,那么你一开始起心动念就是一个恶念,你设计出来的东西,即使你再用特别花哨的手段去营销,出来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善意的结果。在我们大批量生产以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螺丝钉,你的生产工具已经变成千亿分之一,甚至更微小,你怎么去做这个设计呢?你的生产对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当我们脑子有个想法时,这是一维的打印,然后写下来,再画下来变成二维的,再到3D打印,再到现在的4D打印,我可以提前把时间灌入进去,在原子加比特这种层面上去做。有一点需要清楚,在人工智能之下和在人类智能之下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人类智能之下是没有对错的,这个对错只是在教育层面上给他的一个对错,只是因为视角不同罢了。而人工智能的每一次判断都有对错的选择。这些区别导致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改变。


在人工智能下我们失去了焦点,那么我们原来的焦点之下所形成的真善美德,还是真的吗?我们换一个视角就不是真的了吗?那也是真的。如果你只追求一种真相,那就错了,因为量子关心的是心相,我们可以用色相去做,也可以用皮相去做,也可以用面相去做,也可以用骨相去做,你坐在汽车里的姿态,就是你的汽车钥匙。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零和博弈之下,零和博弈是它受到非量子的思维之下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影响,泡利不相容,说的是世界上相同的实体不会做同样的事情,两者一样的话两者必死其一,但是,只有在量子思维之下才会有玻色子或者说光子的相容原理,大家都会喜欢做同样的事情,可以去产生一个量子的叠加,然后叠加过程也会不断产生量子纠缠,接下来就会带给我们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颠覆式的改变。


现在创造出的人工智能,设计了很多所谓的化身和载体,创造了生命的3.0,这些只有在量子思维之下才能处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教育的时候,不要“Tell you what”也不要“Tell you how”这些都是比较低维的,创新教育要“Tell you why”。只有唤醒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才能用量子思维的方式决定我们的审美意识,驱动信息的11个维度,从零维到十维进行升维和降维,这就是创新的本质,因为所有的设计都是在做升维和降维,还要去进行设计评判的度量衡。它的匹配,用三个动作,即关联、预测和想象,来达到一个设计想法的虚相和设计成品实相的全息交感的转化,最后达到元设计创新。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元亨利贞,而且在新的融合智能即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下,不要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对立起来对着干。我们要将零和博弈变成一个非零和的博弈,掌握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一种真善美德的关系,简易恒常、变易转化、永续不易的关系。


量子思维有五种主要技能,分别是环境掌控的感知能力、情境预演的信息集成能力、信息转化知识创意的能力、高速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自我超越的能力,所以人类最后可以进行自我超越。但人工智能不行,因为人类在创造它时已经给它“画了一个圈”,如果它“革了自己的命”,它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这五种技能,分别对应的是人和人际的全息交感,人与环境的全息交感,人与数据的全息交感。在元设计中,奇点和焦点一念即坍缩,当你有一个想法时已经走向死亡,那么在量子思维下,注入它的波粒二象性,波管的是时间,粒子管的是空间,这就是时空的两个方面。然后将信息的11个维度进行升维和降维,形成一种全息交感的系统的交互观。我们设计从生到死的倒叙的过程管的是简易,信息维度管的是变易,要学会用信息思维和量子思维,这是不易的元设计的设计方法要关注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人机自然的共栖共生的关系要进行重新再设计,我们应注意四个重要的方面:生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文化,还有生存文明。我们还需要考虑造物功能、精神内容、思维方式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转变。我们用“牛顿思维”、“信息思维”和“量子思维”三种思维去做设计,前面两者人工智能都可以做,而量子思维是不能被取代的。所以我们尽可能通过设计去提高它的可能性概率,这就是我们设计的终极目标。但是关于这个可能性的概率,你的内心和你的愿景才是评判的标准,设计的流程和技术已经全球化、同质化了。


未来是量子的核心,它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相关意识下,我们形成了对设计的新的评判标准,我们的思维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同步跟进。设计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量子相容和不相容间产生了一种共生的关系,我们期待借助人工智能,把这种零和博弈变成非零和博弈的逻辑。


量子有“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跃迁在变化的时候,它有相对的时间和空间,量子实际上会带来三观的全景视角。只有一个你,你在这个空间里面,你按照这一个故事线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的一生只能讲一个故事,是没有同等的时间再给你换第二次生命再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讲一个故事。所以我们始终在耗散我们的时间,时间带来注意力的认知,这个东西是沉没成本,所以请珍惜你的时间,珍惜你的注意力,只为你爱的人而存在,然后再去爱更多的人。


世界组织已经在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多通道多信息维度的生命状态之下,应该去做高性能的设计、高感知的设计、高颜值的设计和高交互的设计。在光色影之下用设计思维去思考量子正在发生的可能性。量子思维回溯了元设计的本质,需要重新去思考“设计的设计问题”,然后在元设计这方面进行转化创新。它的道理、天理、地理、物理、机理、人理和生理,在联合、自由、博爱三位一体之下形成量子纠缠,记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权不离经权不损人权不多用;光色影的变化带来光智能元设计的创新,实相的智能和虚像的智慧,用量子计算,至深至浅、至远至近、至高至明、至亲至疏,然后形成三观的初心,形成一个大美的设计。



本文由纪念包豪斯一百周年诞辰国际研讨会现场内容整理而成(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