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未来设计教育模式应以问题导向型为主

0

陈.JPG

陈江


时间已经跨入2019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现代设计”教育的概念引入中国教育也刚过40年,中国的设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腾飞输送了大批设计人才。同时,关于中国设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的话题始终存在争议。前年开始,关于“设计教育”话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借杂志本期的专题,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陈江教授分享了几点他的看法。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70年中,中国工业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谈一下工业设计专业概念、内涵和边界的变化。

陈江:1957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简称 ICSID)成立。

1965年,给出工业设计定义: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旨在确定工业产品的形式属性。虽然形式属性也包括产品的外部特征,但更主要的却是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它们将产品变成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观点来看的统一的整体。

1980年,定义更新为: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2006,年概念扩大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

20151018,日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在韩国召开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沿用近60年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正式改名为国际设计组织 WDO”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会上还发布了(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驱动创新、构建成功商业的战略性解决问题过程,并通过创新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引导更好质量的生活。

从上述工业设计概念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个趋势,随着时间的变化,工业设计专业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到了本世纪,其内涵囊括体验服务等,所涉及的领域已经从有形跨越到无形,概念已经跨越工业的边界到了社区创新”“精准扶贫等。其内涵已经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艺术等诸多领域。                                                   

 

《设计》: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20多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到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请您谈一下目前中国设计教育质与量的问题。

陈江:19824月,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在北京西山召开。我国大陆境内设计教育的总体格局是:全国开设艺术(工艺美术)系或专业的院校有14所,专科类高校4所,在校生:1,220人,教师:380名。而到了2018年,全国开设设计类专业的高校1928所,新生入学人数:529,713人,包括工科的、文科的、建筑学的、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年入学人数约10万。但是,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暑假期间就有40多所院校提出要取消设计专业。提出取消的43个专业分三大类,包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和服饰工程专业。这是否意味着设计教育的峰值(20122013年)已过,将逐步进入理性发展的时代?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目前中国居然没有一所真正的设计学院!一方面每年有50多万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投入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上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短缺情况日益严重。设计教育已呈现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态势。

 

《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不断涌现,请您谈谈新科技发展对设计教育带来冲击。

陈江: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简称:新科技ABC)为代表的新科技飞速发展,在多方面对已有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设计业态也未能幸免。例如:20185月,本人参加了阿里巴巴公司的视觉交互大会,会上阿里巴巴公司的首席技术执行官展示了该公司的AI设计师——“鲁班系统(现已改名为鹿班),该系统于2017年双11,一天工作 16 小时,设计 4.1 亿张商品海报(每秒约设计 8000 张),每张广告的设计水平达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工作35年的水平(达到成熟设计师的能力)。201811月亮相 CCTV1,《机智过人》第二季第十期的节目,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带来的两位高级平面设计师同台较量,结果不分伯仲。人工智能已开始改变平面设计的业态!

目前国际上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和阿里巴巴的团队已经开始研发人工智能三维设计系统,这将直接波及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诸多专业领域。

设计的发展正在由经典设计”“设计思维时代步入计算设计时代。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未来的计算设计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灵活。

经典设计时代,设计是基于功能与质量,由工业革命和战后工业的增长,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来驱动。在设计思维时代,设计则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由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创新来驱动。在过去几十年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经彻底改变了工业和商业设计方式,但CAD只是计算机的基础应用。随着计算处理能力的提升、设备小型化、新科技ABC和物联网的出现,设计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计算设计(computational design的时代。

新技术也将从根本上改变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角色,设计师不再只是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工具,设计师将更像是计算机的导师,为计算机提供他们的指导和经验。计算设计基于数以百万计的实时需求,由大规模数据、人工智能和新的可视化工具等技术驱动,满足客户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

那么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未来设计师的知识架构、认知能力、思维模式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设计教育如何教、教什么?才能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还需要今天每年50万毕业生的体量?这些都是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教育管理者将要面临的问题。

 

《设计》:基于您丰富的设计教学经验,请谈谈设计教育专业布局带来的问题。

陈江:20129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将原专业目录中的工业设计专业(080303)部分并入新工业设计专业(属工学机械类,专业代码:080205);又将原专业目录中的工业设计专业(080303)部分和艺术设计专业(050408)部分合并为产品设计专业(属艺术学设计学门类,专业代码:130504),这两个专业很大程度是从一个专业中派生而来,它们的内涵重叠度极高。

201812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20182022年度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新成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是隶属于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另外还成立了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上提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着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好参谋咨询、指导引领、凝聚队伍、监督推动的重要作用。那么今后产品设计专业归口于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另外,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7名委员中,出自艺术类和美术类高校的委员只有一人,这种人员结构组成的含意令人费解。是否意为:今后工业设计专业主要是在综合类和工科类大学组办,而艺术类和美术类大学重点发展产品设计?

在大力提倡专业跨界创新的今天,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如此布局,让此两专业的从业者难以理解。

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使得设计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今后的设计教育提出了各种建议和思考,其中,著名艺术史学者、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于2016111日,在第八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首场活动——《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未来使命国际学术论坛》中,给出了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较高的解决方案:

设计学院在高等教育里面是最具革命性的教育单位之一,因为从学科角度来看它几乎没有积累,它不像哲学,……设计学作为一个学科角度来说几乎没有积累,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没有严密建设体系的,它仍然在建设中,好像一点也没有完成的迹象。过去我们讨论设计时总是抱怨别人的不理解,在学科评估当中用那些非设计学院的指标来衡量设计学院的办学,但是反过来这也说明,设计学院是正在建设途中,而且在我看来,这种建设可能永远都不会完成了。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生物技术、机器人、制造、医疗设备、能源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这些都倒逼设计学院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前沿生活面前,我们设计学院的知识结构会产生变化。设计学院所培养的人、所服务的对象,从人、人民再回到人,再到今天的虚拟社会的人。这里面的变化肯定是必然的。

我们只要看MIT的教室就知道,未来设计学院的教室,它仅仅是一个雏形,我不敢想象未来设计学院的教室是什么模样的。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室反映出一种教育理念,反映出师生关系的一种新的格局。 我个人感觉,未来的设计学院会越来越偏向于工学,会越来越走向综合分析和批评,倾向于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单位和学科可能会面临着彻底的瓦解,因为这些都是由我们这个时代所决定的。……”

明天的设计教育应该是以问题导向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传授有关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后,大量的教学时间应该放在实验室、工厂的设计部门及设计公司,使学生有机会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设计案例,着重于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路径,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要使设计教育的管理者和从业者清楚地认识到,各高校的设计学院、设计专业应根据自己的地域、资源、师资、生源、在业界的知名度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教学改革策略,做出自己的特色。